一紙空文的意思 一紙空文的讀音和出處
- 一
- 紙
- 空
- 文
- 成語名稱:
- 一紙空文
- 成語拼音:
- [yī zhǐ kōng wén]
- 成語解釋:
- 一張沒有用處的空頭公文;指沒有用處不能兌現的文件。
- 成語出處: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近來又有了什么外銷名目,說是籌了款項,只能辦理本省之事;將來不過一紙空文咨部塞責。”
- 成語例句:
- 活佛喇嘛毫無見識,一任外人播弄,徒憑袁總統一紙空文,豈即肯拱手聽命,就此安靜么?(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回)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語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 結構類型:
- 偏正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近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空,不能讀作“kònɡ”。
- 繁體字形:
- 一紙空文
- 英文翻譯:
- a mere scrap of paper
- 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一紙空文”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四字成語 一的成語 偏正式成語 初中生成語 中考常考易錯成語
- 成語關注:
- 沒有 用處 空頭 公文 不能 兌現 文件
“一紙空文”的單字解釋
【一】:1.最小的正整數。見〖數字〗。2.表示同一:咱們是一家人。你們一路走。這不是一碼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紅柿。4.表示整個;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專一:一心一意。6.表示動作是一次,或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表示動作是試試的。a)用在重疊的動詞(多為單音)中間:歇一歇。笑一笑。讓我聞一聞。b)用在動詞之后,動量詞之前:笑一聲。看一眼。讓我們商量一下。7.用在動詞或動量詞前面,表示先做某個動作(下文說明動作結果):一跳跳了過去。一腳把它踢開。他在旁邊一站,再也不說什么。8.與“就”配合,表示兩個動作緊接著發生:一請就來。一說就明白了。9.一旦;一經: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末尾念陰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聲字前念陽平,如“一半、一共”,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念去聲,如“一天、一年、一點”。本詞典為簡便起見,條目中的“一”字,都注陰平。11.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見〖工尺〗。
【紙】:1.供寫字、繪畫、印刷、包裝等用的片狀的東西。多用植物纖維制成。2.量詞。用于計算文件、書信等的張數:一紙電文。
【空】:[kōng]1.不包含什么,沒有內容:空洞(a.沒有內容的;b.物體內部的窟窿)。空泛。空話。空曠。空乏。空空如也。空前絕后。憑空(無根據)。真空(沒有任何東西)。2.沒有結果的,白白地:空跑了一趟。空口無憑。3.離開地面的,在地上面的地方:空軍。空氣。空投。空運。[kòng]1.使空,騰出來:空一個格。空出一間房來。2.閑著,沒被利用的:空白。空地。空額。空房。空缺。3.虧欠:虧空。[kǒng]古同“孔”,洞。
【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
“一紙空文”的反義詞
“一紙空文”的近義詞
“一紙空文”的相關成語
“一紙空文”的關聯成語
一字的成語
紙字的成語
空字的成語
文字的成語
一開頭的成語
紙開頭的成語
空開頭的成語
文開頭的成語
yi的成語
zhi的成語
kong的成語
wen的成語
yzkw的成語
一紙什么什么的成語
一什么空什么的成語
一什么什么文的成語
什么紙空什么的成語
什么紙什么文的成語
什么什么空文的成語
“一紙空文”造句
我們制定的規章制度一定要認真執行,絕不能把它變成一紙空文。
瑞蓮家園的種種承諾變成了一紙空文!
如果你不履行合同,那么我們所訂的合同豈不成了一紙空文!
國家隊的時間表基本就是一紙空文,球隊只有在奧運會前的幾周之內才會匆匆集結,而他們唯一可稱得上是勝利的就是獲得奧運會金牌。
不僅如此,有些原先簽定的協議成了一紙空文,企業要用土地就要加錢,每畝一加就是10多萬元,而且不允許將工業用地改為商業用地。
我們將與內江簽訂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這協議絕非一紙空文,它必將帶來真實的合作!
他們違反合同,雙方的合同成了一紙空文。
鑒于這些法律文件經常面臨著成為一紙空文或在性質上支離破碎的風險,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們呼吁求助于非立法的方式統一或協調法律。
這些條款,礙于種種原因,要么成了一紙空文,要么做得還遠遠不夠。
往往是這樣的監管根本就不會出現,法律也會變成一紙空文。
* 一紙空文的意思 一紙空文的成語解釋 一紙空文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