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鱗一爪的意思 一鱗一爪的讀音和出處
- 一
- 鱗
- 一
- 爪
- 成語名稱:
- 一鱗一爪
- 成語拼音:
- [yī lín yī zhǎo]
- 成語解釋:
- 原指龍在云中,東露一鱗,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 成語出處:
- 唐·高仲武《中興閑氣集·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于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
- 成語例句:
- 批評陶詩,用的正是現在的語言,一鱗一爪,雖然不是全韻,表現著陶詩給予現代的我們的影像。(朱自清《日常生活的詩》)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語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作賓語、定語;指殘缺不全
- 結構類型:
- 聯合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一鱗一爪
- 英文翻譯:
- fragment
- 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一鱗一爪”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四字成語 一的成語 聯合式成語 ABAC式的成語 一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東露 露半爪 看不到 全貌 比喻 零星 片段 事物
“一鱗一爪”的單字解釋
【一】:1.最小的正整數。見〖數字〗。2.表示同一:咱們是一家人。你們一路走。這不是一碼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紅柿。4.表示整個;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專一:一心一意。6.表示動作是一次,或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表示動作是試試的。a)用在重疊的動詞(多為單音)中間:歇一歇。笑一笑。讓我聞一聞。b)用在動詞之后,動量詞之前:笑一聲。看一眼。讓我們商量一下。7.用在動詞或動量詞前面,表示先做某個動作(下文說明動作結果):一跳跳了過去。一腳把它踢開。他在旁邊一站,再也不說什么。8.與“就”配合,表示兩個動作緊接著發生:一請就來。一說就明白了。9.一旦;一經: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末尾念陰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聲字前念陽平,如“一半、一共”,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念去聲,如“一天、一年、一點”。本詞典為簡便起見,條目中的“一”字,都注陰平。11.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見〖工尺〗。
【鱗】:1.魚類、爬行動物和少數哺乳動物身體表面具有保護作用的薄片狀組織,由角質、骨質等構成。2.像魚鱗的:鱗莖。鱗波。遍體鱗傷。3.姓。
【一】:1.最小的正整數。見〖數字〗。2.表示同一:咱們是一家人。你們一路走。這不是一碼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紅柿。4.表示整個;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專一:一心一意。6.表示動作是一次,或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表示動作是試試的。a)用在重疊的動詞(多為單音)中間:歇一歇。笑一笑。讓我聞一聞。b)用在動詞之后,動量詞之前:笑一聲。看一眼。讓我們商量一下。7.用在動詞或動量詞前面,表示先做某個動作(下文說明動作結果):一跳跳了過去。一腳把它踢開。他在旁邊一站,再也不說什么。8.與“就”配合,表示兩個動作緊接著發生:一請就來。一說就明白了。9.一旦;一經: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末尾念陰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聲字前念陽平,如“一半、一共”,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念去聲,如“一天、一年、一點”。本詞典為簡便起見,條目中的“一”字,都注陰平。11.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見〖工尺〗。
【爪】:[zhǎo]鳥獸的腳或趾甲:鷹爪。虎爪。張牙舞爪。[zhuǎ]1.爪子,動物帶尖甲的腳:雞爪子。貓爪子。2.爪兒,器物下端像爪的部分:這個鍋有三個爪兒。
“一鱗一爪”的近義詞
“一鱗一爪”的相關成語
“一鱗一爪”的關聯成語
一字的成語
鱗字的成語
一字的成語
爪字的成語
一開頭的成語
鱗開頭的成語
一開頭的成語
爪開頭的成語
yi的成語
lin的成語
yi的成語
zhao的成語
ylyz的成語
一鱗什么什么的成語
一什么一什么的成語
一什么什么爪的成語
什么鱗一什么的成語
什么鱗什么爪的成語
什么什么一爪的成語
“一鱗一爪”造句
對于歷史人物,我們不能僅根據一鱗一爪便妄加評說。
不管是一鱗一爪,不管是新與舊,讀著這樣的文章,會使我們永遠做一個中國人——一個正直的中國人。
因此在抗戰期間內每個人生活中的一鱗一爪,工作上的一痕一跡,意識上的一思一感,都覺得特別具有較深遠的意義,格外值得回味與珍視。
“除引征《史記》、《戰國策》等記載秦史較多的史籍外,凡后代正史政書、方志、類書、稗官野史等記有秦事者,雖一鱗一爪,亦采錄無遺。
董鼎山和黃宗英的副刊小品,是智者對流行世情的從容點評,每篇只有一鱗一爪,但過來人的一顰一笑,睿智與機智俱在其中,貌似平淡卻不乏味。
* 一鱗一爪的意思 一鱗一爪的成語解釋 一鱗一爪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