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虎相爭的意思 兩虎相爭的讀音和出處
- 兩
- 虎
- 相
- 爭
- 成語名稱:
- 兩虎相爭
- 成語拼音:
- [liǎng hǔ xiāng zhēng]
- 成語解釋:
- 兩只老虎相互爭斗。比喻力量強大的雙方相搏斗。
- 成語出處:
- 《戰國策 秦策二》:“今兩虎諍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史記 春申君列傳》:“天下莫強于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斗。”〖示例〗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為何,近日只要與上大夫趙正卿爭朝,我想~,必有一傷。 ★明 徐元《八義記 張維評話》
- 成語例句:
- 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為何,近日只要與上大夫趙正卿爭朝,我想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明·徐元《八義記·張維評話》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語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作謂語、賓語;指兩敗俱傷
- 結構類型:
- 主謂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兩虎相爭
- 英文翻譯:
- fight like kilkenny cats
- 成語故事:
- 兩虎相爭的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兩虎相爭”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主謂式成語 四字成語 虎的成語 史記的成語 大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兩只老虎 爭斗 比喻 力量 強大 雙方 搏斗
“兩虎相爭”的單字解釋
【兩】:1.“兩”和“二”用法不全同。讀數目字只用“二”不用“兩”,如“一、二、三、四”。小數和分數只用“二”不用“兩”,如“零點二(0.2),三分之二”。序數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詞前,用“兩”不用“二”。在傳統的度量衡單位前,“兩”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為多(“二兩”不能說“兩兩”)。新的度量衡單位前一般用“兩”,如“兩噸、兩公里”。在多位數中,百、十、個位用“二”不用“兩”,如“二百二十二”。“千、萬、億”的前面,“兩”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萬二千”、“兩億二千萬”,“千”在“萬、億”后,以用“二”為常。2.雙方:兩便。兩可。兩全其美。兩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數目,和“幾”差不多:過兩天再說。他真有兩下子。我跟你說兩句話。4.姓。5.質量或重量單位,10錢等于1兩,舊制16兩等于1斤,1兩合31.25克;后改為10市兩等于1市斤,1兩合50克。
【虎】:1.哺乳動物,頭大而圓,毛黃色,有黑色橫紋。聽覺和嗅覺都很敏銳,性兇猛,力氣大,善游泳,不善爬樹,夜里出來捕食鳥獸。通稱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將。虎虎有生氣。3.露出兇相:虎起臉。4.姓。5.同“唬”。
【相】:[xiāng]1.互相:相像。相識。相距太遠。不相上下。2.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動作:實不相瞞。好言相勸。3.姓。4.親自觀看(是不是合心意):相親。相中。[xiàng]1.相貌;外貌:長相。聰明相。可憐相。狼狽相。2.物體的外觀:月相。金相。3.坐、立等的姿態:站有站相,坐有坐相。4.相位。5.交流電路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如三相交流發電機有三個繞組,每個繞組叫做一相。6.相態。7.觀察事物的外表,判斷其優劣:相馬。8.姓。9.輔助:吉人天相。10.宰相:丞相。11.某些國家的官名,相當于中央政府的部長。12.舊時指幫助主人接待賓客的人:儐相。
【爭】:1.因意見不一致而相互辯詰:爭論。是非之爭。2.力求獲得或達到:為祖國爭光。力爭上游。3.競爭;爭奪:爭先恐后。只爭朝夕。4.疑問代詞。怎么;如何(見于早期白話):爭奈。
“兩虎相爭”的近義詞
“兩虎相爭”的相關成語
“兩虎相爭”的關聯成語
兩字的成語
虎字的成語
相字的成語
爭字的成語
兩開頭的成語
虎開頭的成語
相開頭的成語
爭開頭的成語
liang的成語
hu的成語
xiang的成語
zheng的成語
lhxz的成語
兩虎什么什么的成語
兩什么相什么的成語
兩什么什么爭的成語
什么虎相什么的成語
什么虎什么爭的成語
什么什么相爭的成語
“兩虎相爭”造句
兩虎相爭,自然是兩敗俱傷。
接下來的兩虎相爭確實令人膽戰心驚.
不過卻在心里,對于明日更加期待,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無論是傷了誰,對他們來說,都不是壞事。
這樣的兩虎相爭,要想一個活口不留的滅掉對方,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沒錯,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對咱們可是好事!
在此后的歲月里,也必然是兩虎相爭的局面,至少陳勝目前是這樣認為的。
如今討賊軍和北洋軍兩虎相爭,一時半會是不會結束的;給了討賊軍錢物,那北洋軍來要怎么辦?索性都不給!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一實一虛兩道虎影重重撞在一起,仙兒被虎影撞飛,一路不知砸斷多少樹木,最后落在地上,翻滾出上百米,才一頭栽倒在地上,不見動靜。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寧虎到是很看好那桑木,在天寶閣的斗獸場,這桑木是常勝將軍,奪冠的希望最大。
所以才造就了眼下兩虎相爭的局面……
* 兩虎相爭的意思 兩虎相爭的成語解釋 兩虎相爭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