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之子的意思 千金之子的讀音和出處
- 千
- 金
- 之
- 子
- 成語名稱:
- 千金之子
- 成語拼音:
- [qiān jīn zhī zǐ]
- 成語解釋:
- 舊指富貴人家的子弟。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袁盎晁錯列傳》:“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 成語例句:
- 宋·蘇軾《仁宗皇帝御飛白記》:“合抱之木,不生于步仞之丘;千金之子,不出于三家之市。”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語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偏正式;作賓語;指富貴人家的子弟
- 結構類型:
- 偏正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千金之子
- 英文翻譯:
- gilded youth
- 成語故事:
- 千金之子的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千金之子”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四字成語 千的成語 偏正式成語 史記的成語 Q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富貴 人家 子弟
“千金之子”的單字解釋
【千】:1.數目。十個一百。2.比喻很多:千錘百煉。3.“秋千”的“千”。
【金】:1.俗稱金子。金屬元素,符號Au,原子序數79。赤黃色,有光澤,質軟,延展性最強,化學性質穩定,易傳熱和導電。常用作合金、硬幣、裝飾品等。通稱黃金。2.金屬:五金。3.錢:現金。助學金。4.古指用金屬制的擊樂器:鳴金收兵。金鼓齊鳴。5.比喻尊貴、珍貴:金口玉言。6.像金子一樣的顏色:金發(fà)。金燦燦。7.朝代名(1115—1234)。北宋末女真族完顏部領袖阿骨打在中國東北部建立。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后遷都中都(今北京)、開封。1234年在南宋與蒙古軍聯合進攻下滅亡。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子】:1.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子女。子孫。子嗣。子弟(后輩人,年輕人)。2.植物的果實、種子:菜子。瓜子兒。子實。3.動物的卵:魚子。蠶子。4.幼小的,小的:子雞。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子彈(dàn)。棋子兒。6.與“母”相對: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輔音)。7.對人的稱呼:男子。妻子。士子(讀書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孔子。先秦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屬鼠:子丑寅卯(喻有條不紊的層次或事物的條理)。10.用于計時:子時(夜十一點至一點)。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后,具有名詞性(讀輕聲):旗子。亂子。胖子。13.個別量詞后綴(讀輕聲):敲了兩下子門。14.姓。
“千金之子”的近義詞
“千金之子”的相關成語
千金之子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千金之堤,潰于蟻漏
千金之堤,潰于蟻壤
千金之家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千金之體
不孝之子
犁牛之子
螟蛉之子
繩樞之子
賊夫人之子
之子于歸
敝帚千金
弊帚千金
家累千金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千金不換
“千金之子”的關聯成語
千字的成語
金字的成語
之字的成語
子字的成語
千開頭的成語
金開頭的成語
之開頭的成語
子開頭的成語
qian的成語
jin的成語
zhi的成語
zi的成語
qjzz的成語
千金什么什么的成語
千什么之什么的成語
千什么什么子的成語
什么金之什么的成語
什么金什么子的成語
什么什么之子的成語
“千金之子”造句
向在張園,嘗以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昭示大眾。
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蘇軾
其實,“千金之子,不死于市”,真正的*貴是不屑于在街頭鬧的,遇到事情,皺皺眉,努努嘴,奴才們自然會擺平。
雖然子孚勇武,但是畢竟雙拳難敵四手,何況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更不能輕生犯險。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我!怎么會將最重要的人,置于險地?
父親三軍主帥,豈可親入險地?所為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父親只需等兒子的好消息即可!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我可不想嘗試!
法律規定殺人者死,但春秋時代,社會上卻流傳著“千金之子不死于市”的諺語。
齊國社會上流傳著“千金之子不死于市”的諺語。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但是有些敵人,卻一定要應對。
* 千金之子的意思 千金之子的成語解釋 千金之子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