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一力的意思 同心一力的讀音和出處
- 同
- 心
- 一
- 力
- 成語名稱:
- 同心一力
- 成語拼音:
- [tóng xīn yī lì]
- 成語解釋:
- 同“同心協力”。
- 成語出處:
- 晉·袁宏《后漢紀·光武帝紀》:“近欲徙水北營,合于水南,同心一力,人自為戰,何有不克哉?”
- 成語例句: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是否常用:
- 一般成語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作謂語、定語、狀語;用于處事
- 結構類型:
- 聯合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同心一力
- 英文翻譯:
- unite in a concerted effort
- 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同心一力”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四字成語 一的成語 聯合式成語 T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同心一力”的單字解釋
【同】:[tóng]1.相同;一樣:同類。同歲。同工同酬。大同小異。條件不同。同是一雙手,我為什么干不過他?2.跟…相同:同上。同前。“弍”同“二”。3.共同:一同。會同。陪同。4.一同;一齊(從事):同甘苦,共患難。我們倆同住一個宿舍。5.引進動作的對象,跟“跟”相同:有事同群眾商量。6.引進比較的事物,跟“跟”相同:他同哥哥一樣聰明。今年的氣候同往年不一樣。7.表示與某事有無聯系,跟“跟”相同:他同這件事無關。8.表示替人做事,跟“給”相同: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著。你別著急,我同你出個主意。9.表示聯合關系,跟“和”相同:我同你一起去。10.姓。[tòng]見〖胡同〗。
【心】:1.人和高等動物身體內推動血液循環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圓錐形,大小約跟本人的拳頭相等,內部有四個空腔,上部兩個是心房,下部兩個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張和收縮推動血液循環全身。也叫心臟。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談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圓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一】:1.最小的正整數。見〖數字〗。2.表示同一:咱們是一家人。你們一路走。這不是一碼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紅柿。4.表示整個;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專一:一心一意。6.表示動作是一次,或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表示動作是試試的。a)用在重疊的動詞(多為單音)中間:歇一歇。笑一笑。讓我聞一聞。b)用在動詞之后,動量詞之前:笑一聲。看一眼。讓我們商量一下。7.用在動詞或動量詞前面,表示先做某個動作(下文說明動作結果):一跳跳了過去。一腳把它踢開。他在旁邊一站,再也不說什么。8.與“就”配合,表示兩個動作緊接著發生:一請就來。一說就明白了。9.一旦;一經: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末尾念陰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聲字前念陽平,如“一半、一共”,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念去聲,如“一天、一年、一點”。本詞典為簡便起見,條目中的“一”字,都注陰平。11.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見〖工尺〗。
【力】:1.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使物體獲得加速度和發生形變的外因。力有三個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2.力量;能力:人力。物力。目力。腦力。藥力。理解力。說服力。戰斗力。3.特指體力:大力士。四肢無力。用力推車。4.盡力;努力:力爭上游。維護甚力。5.姓。
“同心一力”的近義詞
“同心一力”的相關成語
同心一力
齊心一力
一心一力
同心一德
同心一意
一力承當
會心一笑
齊心一致
一心一德
一心一腹
一心一計
一心一路
一心一意
專心一意
專心一志
專心一致
白藋同心
畢力同心
二人同心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同心一力”的關聯成語
同字的成語
心字的成語
一字的成語
力字的成語
同開頭的成語
心開頭的成語
一開頭的成語
力開頭的成語
tong的成語
xin的成語
yi的成語
li的成語
txyl的成語
同心什么什么的成語
同什么一什么的成語
同什么什么力的成語
什么心一什么的成語
什么心什么力的成語
什么什么一力的成語
“同心一力”造句
在坐的人都知道這個結果,所以他們能同心一力,誓要把這個‘凌遠山’除去而后快。
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如其不然,敗必無余。
桑史雖然痛恨這兩人,但是如今之計不是爭執,而是同心一力對付那將要到來的危機。
所望者再得諸弟強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之不顯,何患家運之不興!余意與曾公之意正同。
‘亦’‘心’組成戀,亦代表‘同’,戀愛的真諦就是要和他(她)同心一力,同心一意,同心一德,同德一心,同歸一心,同出一心,六‘同’加上‘一’真心,何愁真愛難找尋,你就放開。
* 同心一力的意思 同心一力的成語解釋 同心一力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