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的意思 赤子之心的讀音和出處
- 赤
- 子
- 之
- 心
- 成語名稱:
- 赤子之心
- 成語拼音:
- [chì zǐ zhī xīn]
- 成語解釋:
- 赤子:初生的嬰兒。孩子純真無邪的心靈。形容人的心地善良、純潔。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成語例句:
- 堯、舜、禹、湯、周、孔,時刻以救民濟世為心,所謂赤子之心,原不過是“不忍”二字。(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八回)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語
- 感情褒貶:
- 褒義成語
- 成語詞性:
-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褒義,指報國之心
- 結構類型:
- 偏正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赤子之心
- 英文翻譯:
- utter innocence
- 成語故事:
- 赤子之心的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赤子之心”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四字成語 偏正式成語 孟子的成語 比如的成語 人物品質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赤子 初生 嬰兒 孩子 純真 無邪 心靈 形容 心地善良
“赤子之心”的單字解釋
【赤】:1.比朱紅稍淺的顏色。2.泛指紅色:赤小豆。面紅耳赤。3.象征革命,表示用鮮血爭取自由:赤衛隊。4.忠誠:赤膽。赤誠。5.光著;露著(身體):赤腳。赤膊。6.空:赤手空拳。7.指赤金:金無足赤。8.姓。
【子】:1.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子女。子孫。子嗣。子弟(后輩人,年輕人)。2.植物的果實、種子:菜子。瓜子兒。子實。3.動物的卵:魚子。蠶子。4.幼小的,小的:子雞。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子彈(dàn)。棋子兒。6.與“母”相對: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輔音)。7.對人的稱呼:男子。妻子。士子(讀書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孔子。先秦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屬鼠:子丑寅卯(喻有條不紊的層次或事物的條理)。10.用于計時:子時(夜十一點至一點)。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后,具有名詞性(讀輕聲):旗子。亂子。胖子。13.個別量詞后綴(讀輕聲):敲了兩下子門。14.姓。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心】:1.人和高等動物身體內推動血液循環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圓錐形,大小約跟本人的拳頭相等,內部有四個空腔,上部兩個是心房,下部兩個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張和收縮推動血液循環全身。也叫心臟。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談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圓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赤子之心”的反義詞
“赤子之心”的近義詞
“赤子之心”的相關成語
赤子之心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半子之誼
君子之交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交淡若水
君子之交接如水
不臣之心
白首之心
惻怛之心
豺狐之心
惻隱之心
匪石之心
狗馬之心
茍且之心
虎狼之心
精白之心
“赤子之心”的關聯成語
赤字的成語
子字的成語
之字的成語
心字的成語
赤開頭的成語
子開頭的成語
之開頭的成語
心開頭的成語
chi的成語
zi的成語
zhi的成語
xin的成語
czzx的成語
赤子什么什么的成語
赤什么之什么的成語
赤什么什么心的成語
什么子之什么的成語
什么子什么心的成語
什么什么之心的成語
“赤子之心”造句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永遠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會落伍。永遠能夠與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這充分體現了他的赤子之心。
少女之心,美在無瑕;赤子之心,美在無邪;壯士之心,美在無畏;志士之心,美在無私。
兒童乃是成*之父,我愿以一顆赤子之心,貫穿顆顆生命之珠。
詩人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毅然回到了祖國。
他年紀雖大卻不失其赤子之心,所以贏得學生的敬仰和愛戴。
海外華僑都有一顆赤子之心。
您認為大人們為何會失去赤子之心?
這一句句鏗鏘有力的話語代表著一個又一個真誠的赤子之心。
* 赤子之心的意思 赤子之心的成語解釋 赤子之心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