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風而至的意思 聞風而至的讀音和出處
- 聞
- 風
- 而
- 至
- 成語名稱:
- 聞風而至
- 成語拼音:
- [wén fēng ér zhì]
- 成語解釋:
- 一聽到消息就來。形容行動迅速。
- 成語出處: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21回:“舅兄只顧要將細鳥帶回船去,剛才被他這陣亂叫,以致眾獸聞風而至,幾乎性命不保。”
- 成語例句:
- 老舍《四世同堂》:“早一點下手,把牌子創開,日本人必聞風而至,咱們的小羊圈就成了文化中心。”
- 是否常用:
- 一般成語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作謂語;用于處事
- 結構類型:
- 偏正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近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聞風而至
- 英文翻譯:
- arrive without delay upon hearing the news
- 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聞風而至”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四字成語 偏正式成語 風的成語 W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聽到 消息 形容 行動 迅速
“聞風而至”的單字解釋
【聞】:1.聽見:聽而不聞。耳聞不如目見。2.聽見的事情;消息:見聞。新聞。奇聞。3.有名望的:聞人。4.名聲:令聞。穢聞。5.用鼻子嗅:你聞聞這是什么味兒?6.姓。
【風】:[fēng]1.空氣流動的現象。氣象學特指空氣在水平方向的流動:風向。風速。風級。風險。風波(喻糾紛或亂子)。風雨如磐(a.指風雨不斷,天色黑暗,給人以重壓的感覺;b.喻社會黑暗或境地艱難)。風花雪月(喻堆砌詞藻,內容貧乏的的詩文)。2.像風那樣迅速、普遍的:風潮。風靡一時。風馳電掣。3.社會上長期形成的禮節、習俗:風氣。風習。風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風尚(在一定時期中社會上流行的風氣和習慣)。4.消息,傳聞:風傳(chuán)(傳聞)。聞風而動。5.表現在外的景象、態度、舉止:風景。風度。風格(a.氣度,作風;b.文藝作品表現出的思想、藝術特色)。風骨(a.剛強的氣概;b.詩文書畫雄健有力的風格)。風致。風采(a.人美好的禮儀舉止,亦作“豐采”;b.文采;c.舊時指某些官吏的剛正風格)。風騷(a.指舉止輕佻,如“賣弄風風”,一般指婦女;b.中國的《詩經》和《楚辭》的并稱)。6.指民歌、歌謠:國風(《詩經》中古代十五國的民歌)。采風。7.中醫學指某些疾病:風癱。風濕。8.姓。[fěng]古同“諷”,諷刺。
【而】:1.連接動詞、形容詞或詞組、分句等。a)連接語意相承的成分:偉大而艱巨的任務。戰而勝之。取而代之。我們正從事一個偉大的事業,而偉大的事業必須有最廣泛的群眾的參加和支持。b)連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梔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c)連接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如果能集中生產而不集中,就會影響改進技術、提高生產。d)連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難而畏懼而退卻而消極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接到動詞上面:匆匆而來。挺身而出。為正義而戰。因公而死。視情況而定。4.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5.姓。
【至】:1.到:至今。自始至終。至死不屈。2.至于:甚至。3.極;最:至為感謝。你要早來,至遲下星期內一定趕到。
“聞風而至”的反義詞
“聞風而至”的近義詞
“聞風而至”的相關成語
“聞風而至”的關聯成語
聞字的成語
風字的成語
而字的成語
至字的成語
聞開頭的成語
風開頭的成語
而開頭的成語
至開頭的成語
wen的成語
feng的成語
er的成語
zhi的成語
wfez的成語
聞風什么什么的成語
聞什么而什么的成語
聞什么什么至的成語
什么風而什么的成語
什么風什么至的成語
什么什么而至的成語
“聞風而至”造句
天地雙煞聞風而至,先后打死振南幾振北.
其中怕事者怕男生宿舍有賊竄入,被聞風而至的老師趕得無路可逃.
以防萬一你天堂?筆聞風而至開足馬力,IP電話是因特網協議語音略代名詞。
最后,該男演員被聞風而至的警察逮了個正著.
記者在事發地采訪時發現,多家媒體也聞風而至,并分批次前往新建縣聯圩鎮試圖采訪兩姐妹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
其實,國內和海南本土的一些知名房地產企業早就聞風而至,不但在西環高鐵沿線不聲不響地拿地,并且分批分期有條不紊開發項目。
醫院的病人越來越多,因為人們都聽說這家醫院還能正常運轉于是聞風而至。
這只是衢州濕地中極小的一部分,這個小小的蘆葦沼澤地,已經引得不少攝影愛好者聞風而至。
前天,荔灣區龍津中路因市政施工開挖路面,昨天上午幾十名尋寶人聞風而至。
* 聞風而至的意思 聞風而至的成語解釋 聞風而至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