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的成語 (921個)
-
181
暗中摸索
- 成語拼音:
- àn zhōng mō suǒ
- 成語解釋:
- 摸索:探索、尋求。①本指在黑暗中尋求。②指寫作時只是憑空虛構。③比喻無人指教;完全靠自己探求門徑、鉆研事理。
- 成語出處:
- 唐 劉餗《隋唐嘉話》中卷:“許敬宗性輕傲,見人多忘之。或謂其不聰。曰:‘卿自難記,若遇何(何遜)、劉(劉孝綽)、沈(沈約)、謝(謝眺),暗中摸索著,亦可識之。’”
-
182
安宅正路
- 成語拼音:
- ān zhái zhèng lù
- 成語解釋:
- 比喻仁義。謂以仁居心,以義行事。
- 成語出處:
- 《孟子·離婁上》:“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183
蚌病成珠
- 成語拼音:
- bàng bìng chéng zhū
- 成語解釋:
- 比喻因不得志而寫出好文章來。
- 成語出處: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說林訓》:“明月之珠,蚌之病而我之利。”
-
184
半壁江山
- 成語拼音:
- bàn bì jiāng shān
- 成語解釋:
- 半壁:半邊;江山:國土。指外敵大半入侵或內戰割據所造成的國土分裂狀態。
- 成語出處:
- 清 蔣士銓《冬青樹 提綱》:“半壁江山,比五季朝廷尤小。”
-
185
跛鱉千里
- 成語拼音:
- bǒ biē qiān lǐ
- 成語解釋:
- 跛腳的鱉只要半步也不停留,也能走千里。比喻只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很差,也能成功。
- 成語出處:
- 先秦 荀況《荀子 修身》:“故跬步不休,跛鱉千里。”
-
186
白璧青蠅
- 成語拼音:
- bái bì qīng yíng
- 成語解釋:
- 白璧:潔白的玉,比喻清白的人。青蠅:比喻佞人。比喻善惡忠佞。
- 成語出處:
- 唐 陳子昴《宴胡楚真禁所》詩:“青蠅一相點,白璧遂成冤。”
-
187
布帛菽粟
- 成語拼音:
- bù bó shū sù
- 成語解釋:
- 帛:絲織品;菽:豆類;粟:小米,泛指糧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極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東西。
- 成語出處:
- 《宋史 程頤傳》:“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
188
拔本塞原
- 成語拼音:
- bá běn sè yuán
- 成語解釋:
- 本:樹根;原:根源。比喻背棄根本,或鏟除事物發生的根源
- 成語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
189
白璧微瑕
- 成語拼音:
- bái bì wēi xiá
- 成語解釋:
- 璧:中間有孔的扁圓形玉器;瑕:玉上的斑點。潔白的玉上的小斑點。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的不足之處;美中不足。
- 成語出處:
- 南朝 梁 蕭統《序》:“白璧微瑕,惟在《閑情》一賦。”
-
190
白璧無瑕
- 成語拼音:
- bái bì wú xiá
- 成語解釋:
- 璧:古代玉器;扁圓形;中間有孔;瑕:玉表面的斑痕。潔白的玉器上沒有一點斑痕。比喻人或事物十全十美;毫無缺點。
- 成語出處: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3卷:“問:‘不曾博覽空王教略,借玄機試道看。’師曰:‘白璧無暇,卞和刖足。’”
-
191
兵不由將
- 成語拼音:
- bīng bù yóu jiàng
- 成語解釋:
- 比喻下級不服從上級的指揮。
- 成語出處:
- 明·徐渭《續英烈傳》第22回:“燕兵知是天助,乘風大呼縱擊。南兵亂慌慌,只覺風聲皆兵,哪里還敢戀戰。遂兵不由將,將不顧兵,各各奔潰。”
-
192
不拔之志
- 成語拼音:
- bù bá zhī zhì
- 成語解釋:
- 比喻意志堅決,不可動搖。
- 成語出處:
- 《南史·沈約傳》:“執不拔之志,高臥東南。”
-
193
罷黜百家
- 成語拼音:
- bā chù bǎi jiā
- 成語解釋:
- 罷黜:廢棄不用。原指排除諸子雜說,專門推行儒家學說。也比喻只要一種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 成語出處:
- 東漢 班固《漢書 武帝紀贊》:“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
194
半籌不納
- 成語拼音:
- bàn chóu bù nà
- 成語解釋:
- 比喻一點辦法也沒有。
- 成語出處:
- 元 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折:“若是越勾踐姑蘇臺上見他,那西施半籌也不納,更敢早十年敗國亡家。”
-
195
彼倡此和
- 成語拼音:
- bǐ chàng cǐ hè
- 成語解釋:
- 和:附和;應和。比喻一方倡導,別一方效法;或互相配合,彼此呼應。
- 成語出處: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56回:“二人先通了郤克,然后謁見晉景公,內外同心,彼倡此和,不由晉景公不從。”
-
196
百川歸海
- 成語拼音:
- bǎi chuān guī hǎi
- 成語解釋:
- 百川:泛指大小江河。所有江河最終都流入大海。比喻眾望所歸或大勢所趨。也比喻許多事物由分散而匯集到一處。
- 成語出處: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氾論訓》:“百川異源,而皆歸于海;百家殊業而皆務于治。”
-
197
別出機杼
- 成語拼音:
- bié chū jī zhù
- 成語解釋:
- 機杼:織布機,比喻詩文的構思和布局。指寫作另辟途徑,能夠創新。
- 成語出處:
- 宋 洪邁《容齋詩話》第四卷:“詩文當有所本。若用古人語意,別出機杼,曲而暢之,自足以傳示來世。”
-
198
弊車羸馬
- 成語拼音:
- bì chē léi mǎ
- 成語解釋:
- 破車瘦馬。比喻處境貧窮。
- 成語出處: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書 劉繇傳》:“繇伯父寵為漢太尉。”裴松之注引晉 司馬彪《續漢書》:“八居九列,四登三事。家不藏賄,無重寶器,恒菲飲食,薄衣服,弊車羸馬,號為窶陋。”
-
199
鞭長莫及
- 成語拼音:
- biān cháng mò jí
- 成語解釋:
- 鞭:馬鞭子;莫:不;及:夠得上。馬鞭雖長;但打不到馬肚子上。原意是說即使有力量;也使不得;因為馬肚子不是鞭打的地方。后比喻力量達不到。
- 成語出處:
- 清 昭槤《嘯亭續錄 魏柏鄉相公》:“滇、黔、蜀、粵地方邊遠,今將滿兵遽撤,恐一旦有變,有鞭長莫及之虞。”
-
200
不啻天淵
- 成語拼音:
- bù chì tiān yuān
- 成語解釋:
- 不啻:無異于。淵:深潭。無異于從云天之上到深潭之底。比喻差別極大。
- 成語出處:
- 清 李漁《閑情偶寄 賓白第四》:“吳有吳音,越有越語,相去不啻天淵。”
* 比如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