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同伐異的成語故事
西漢時期,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設置了專門傳授儒學的五經博士。到漢宣帝時由蕭望之在黃家藏書樓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儒學討論。討論中,儒生們把和自己觀點一致的人作為同黨去攻擊那些觀點不一致的人。
- 成語名稱:
- 黨同伐異
- 成語拼音:
- dǎng tóng fá yì
- 成語解釋:
- 黨:原同“儻”;指偏袒;現在也指結伙;伐:攻擊偏袒或聚集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排斥、攻擊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泛指社會上成幫結派相互斗爭。
- 典故出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黨錮傳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學,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守文之徒,盛于時矣。”
- 成語例句:
- 讀者幸勿比例惴測,謂此事為某人寫照,此名為某人化身,致生種種黨同伐異意見。(清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 緒言》)
- 黨同伐異的詳細解釋
* 黨同伐異的故事:西漢時期,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設置了專門傳授儒學的五經博士。到漢宣帝時由蕭望之在黃家藏書樓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儒學討論。討論中,儒生們把和自己觀點一致的人作為同黨去攻擊那些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