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四方的成語故事
戰國時,魯國的孔穿(孔子第5代孫)去趙國游歷,跟平原君門下的賓客鄒文和季節結成好友。孔穿回國時,鄒文、季節送了3天行程,臨別時,兩人淚流滿面,對孔穿依依不舍。但孔穿只對他們作了個揖便上路了。孔穿的學生認為他太不近情理。孔穿卻不為然地說:我原以為他們是大丈夫,現在才知道他們像女人一樣。人立于天地間,應有'四方之志',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應四海為家,怎么能像動物一樣整天聚在一起?孔穿的學生不住點頭稱是,對老師更加敬重。后來人們將“四方之志”引申為“志在四方”。
志在四方的解釋
- 成語名稱:
- 志在四方
- 成語拼音:
- zhì zài sì fāng
- 成語解釋:
- 志:志向;四方:各處天下。形容有遠大的志向和理想。
- 典故出處:
- 元 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折:“立忠信男兒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撫萬姓,定邊疆。”
- 成語例句: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25回:“妾聞男子志在四方,君壯年不出圖仕。”
- 志在四方的詳細解釋
* 志在四方的故事:戰國時,魯國的孔穿(孔子第5代孫)去趙國游歷,跟平原君門下的賓客鄒文和季節結成好友。孔穿回國時,鄒文、季節送了3天行程,臨別時,兩人淚流滿面,對孔穿依依不舍。但孔穿只對他們作了個揖便上路了。孔穿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