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馬牛不相及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做丞相,在管仲的治理下,國力強大。楚國不向齊國朝貢,齊桓公就派兵攻打楚國,楚國使臣說:“你們齊國與楚國一南一北,相距很遠,風馬牛不相及,為何要發動戰爭呢?”經談判,楚國與齊國修好。 【典故】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左傳·僖公四年》
- 成語名稱:
- 風馬牛不相及
- 成語拼音:
- 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
- 成語解釋:
- 風:放逸;走失;及:到達;碰頭。指兩地相隔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另種說法:獸類雌雄相誘叫“風”;馬和牛不同類;不致相誘。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 典故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 成語例句:
- 咱們彼此其實沒有絲毫關聯,望帝和杜鵑也風馬牛不相及。(郭沫若《百花齊放 杜鵑花》)
- 風馬牛不相及的詳細解釋
* 風馬牛不相及的故事: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做丞相,在管仲的治理下,國力強大。楚國不向齊國朝貢,齊桓公就派兵攻打楚國,楚國使臣說:“你們齊國與楚國一南一北,相距很遠,風馬牛不相及,為何要發動戰爭呢?”經談判,楚國與齊國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