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一說的成語 (11個)
-
1
指一說十
- 成語拼音:
- zhǐ yī shuō shí
- 成語解釋:
- 指著一說成是十。形容存心夸大事實
- 成語出處: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30回:“如今把他的鎖扭開,明日未必不指一說十,講那‘走了魚兒是大的’話。”
-
2
強食靡角
- 成語拼音:
- qiáng shí mí jiǎo
- 成語解釋:
- 謂飽食而角力求勝。《列子·說符》:“強食靡角,勝者為制,是禽獸也。”殷敬順釋文:“《韓詩外傳》云:‘靡,共也。’《呂氏春秋》云:‘角,試力也。’此言人重利而輕道,唯食而已,亦猶禽獸飽食而相共角力以求勝也。”一說,靡讀為摩,謂以角相摩。見俞樾《諸子平議·列
- 成語出處:
- 《列子·說符》:“強食靡角,勝者為制,是禽獸也。”殷敬順釋文:“《韓詩外傳》云:‘靡,共也。’《呂氏春秋》云:‘角,試力也。’此言人重利而輕道,唯食而已,亦猶禽獸飽食而相共角力以求勝也。”一說,靡讀為摩,謂以角相摩。見俞樾《諸子平
-
3
言必有中
- 成語拼音:
- yán bì yǒu zhòng
- 成語解釋:
- 中:關鍵的地方。不說則已;一說就說到點子上。指說話很中肯。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
4
哀兵必勝
- 成語拼音:
- āi bīng bì shèng
- 成語解釋:
- 哀兵:由受迫而悲憤地奮起反抗的軍隊。一說“哀;憫也”。憐惜和慈愛士卒。①指因受欺侮而懷著激憤情緒為正義而戰的軍隊一定能打勝仗。反引申為由橫遭侵凌殘害而悲憤滿腔的國家和民族;能奮起抗戰;必獲勝利。②慈愛士卒而得人心者勝。
- 成語出處:
- 先秦 李耳《老子 德經》第69章:“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三國 魏 王弼注:“抗,舉也;加,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
-
5
愛莫能助
- 成語拼音:
- ài mò néng zhù
- 成語解釋:
- 愛:一說通“爰”;隱蔽貌;指隱而不見;另說解為同情憐惜。①原意指德之舉無形;隱而不見;所以沒有人能幫助他。②雖很同情;愿意幫助;但限于力量或條件而無法辦到。
- 成語出處: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荊公開言道:‘子瞻左遷黃州,乃圣上主意,老夫愛莫能助。’”
-
6
遁天倍情
- 成語拼音:
- dùn tiān bèi qíng
- 成語解釋:
- 謂違背天然之性而加添流俗之情。一說,違背天性與真情。倍,通“背”。
- 成語出處:
- 《莊子·養生主》:“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成玄英疏:“言逃遁天理,倍加俗情。”
-
7
孤雛腐鼠
- 成語拼音:
- gū chú fǔ shǔ
- 成語解釋:
- 孤獨的鳥雛,腐爛的老鼠。比喻微賤而不值得一說的人或事物。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憲傳》:“今貴主尚見枉奪,何況小人哉!國家棄憲如孤雛腐鼠耳。”
-
8
牛溲馬勃
- 成語拼音:
- niú sōu mǎ bó
- 成語解釋:
- 牛溲:牛屎;一說指車前草。馬勃:一種生長在濕地及腐木上的菌類植物;俗稱牛尿和馬屁菌。借指不值錢的下賤而有用的東西。
- 成語出處:
- 唐 韓愈《進學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
9
綦溪利跂
- 成語拼音:
- qí xī lì guì
- 成語解釋:
- 謂故作高深,立異離群。《茍子·非十二子》:“忍情性,綦溪利跂,茍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王先謙集解:“綦溪,猶言極深耳,利與離同……離世獨立,故曰離跂。”一說,綦溪,邪徑;利跂,利其歧途而不循正途。
- 成語出處:
- 戰國·趙·荀況《荀子·非十二子》:“忍情性綦溪利跂,荀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
-
10
三省吾身
- 成語拼音:
- sān shěng wú shēn
- 成語解釋:
- 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來檢查自己。一說一日反省三次。后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亦作“吾日三省”。
- 成語出處:
-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
11
銀鉤蠆尾
- 成語拼音:
- yín gōu chài wěi
- 成語解釋:
- 比喻書法的鉤、挑等筆畫遒勁有力,有如銀鉤和蝎尾。一說蠆尾指指蝎子的尾巴,能揵然上卷,寫“乙”、“丁”、“亭”等字之末趯,須駐鋒而后趯出,故遒勁有力。
- 成語出處:
- 南朝·齊·王僧虔《論書》:“(索靖)散騎常侍張芝姊之孫也,傳芝草而形異,甚矜其書,名其字勢曰‘銀鉤蠆尾’。”
* 關于一說的成語 形容一說的成語 描述一說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