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典故的成語 (18個)
-
1
巫山洛浦
- 成語拼音:
- wū shān luò pǔ
- 成語解釋:
- 巫山:指楚王與巫山神女夢中相會的典故。洛浦:洛水之濱。傳說中有洛水女神,三國魏曹植渡洛水時,因感戰國楚宋玉對楚王與神女事,遂作《洛神賦》。后以“巫山”、“洛浦”二典合用,指巫山神女和洛水女神,也指男女幽會。亦作“巫山洛水”。參見“巫山云雨。”
- 成語出處:
- 巫山:指楚王與巫山神女夢中相會的典故。洛浦:洛水之濱。傳說中有洛水女神,三國魏曹植渡洛水時,因感戰國楚宋玉對楚王與神女事,遂作《洛神賦》。后以“巫山”、“洛浦”二典合用。
-
2
饾饤堆砌
- 成語拼音:
- dòu dìng duī qì
- 成語解釋:
- 饾饤:供陳設的食品;堆砌:堆疊。比喻文辭典故羅列堆砌
- 成語出處:
- 清·孔尚任《凡例》:“詞中所用典故,信手拈來,不露饾饤堆砌之痕。”
-
3
角巾東路
- 成語拼音:
- jiǎo jīn dōng lù
- 成語解釋:
- 《晉書·羊祜傳》:“嘗與從弟琇書曰:‘既定邊事,當角巾東路,歸故里,為容棺之墟。’”意謂辭官退隱,登東歸之路。后用以為歸隱的典故。
- 成語出處:
- 《晉書·羊祜傳》:“嘗與從弟琇書曰:‘既定邊事,當角巾東路,歸故里,為容棺之墟。’”
-
4
羌無故實
- 成語拼音:
- qiāng wú gù shí
- 成語解釋:
- 指詩文不用典故或沒有出處,也比喻沒有根據。
- 成語出處:
- 南朝 梁 鐘嶸《詩品》中卷:“'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詎出經史。”
-
5
班衣戲彩
- 成語拼音:
- bān yī xì cǎi
- 成語解釋:
- 指身穿彩衣,作嬰兒戲耍以娛父母。后以之為老養父母的孝親典故。
- 成語出處:
- 參見“斑衣戲彩”。
-
6
斑衣戲彩
- 成語拼音:
- bān yī xì cǎi
- 成語解釋:
- 指身穿彩衣,作嬰兒戲耍以娛父母。后以之為老養父母的孝親典故。
- 成語出處:
- 《北堂書鈔》卷一二九引《孝子傳》言老萊子年七十,父母尚在,因常服斑衣,為嬰兒戲以娛父母。
-
7
草廬三顧
- 成語拼音:
- cǎo lú sān gù
- 成語解釋:
- 顧:拜訪。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
- 成語出處:
- 三國 蜀 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
8
彩衣娛親
- 成語拼音:
- cǎi yī yú qīn
- 成語解釋:
- 傳說春秋時有個老菜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笑。后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 成語出處:
- 西漢·劉向《列女傳》:“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彩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臥地為小兒蹄,或美鳥鳥于親側。”
-
9
堆垛死尸
- 成語拼音:
- duī duò sǐ shī
- 成語解釋:
- 堆垛:堆積;死尸:死人尸體。比喻文章一味拾取陳腐冷僻的典故,堆砌成文
- 成語出處:
- 宋·許凱《彥周詩話》:“凡作詩若正爾填塞,謂之‘點鬼簿’,亦謂之‘堆垛死尸’。”
-
10
截發留賓
- 成語拼音:
- jié fā liú bīn
- 成語解釋:
- 晉陶侃少家貧。一日大雪,同郡孝廉范逵往訪,陶母湛氏剪發賣以治饌款客,并剉碎草薦以供其馬。事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后以“截發留賓”為賢母好客的典故。
- 成語出處:
- 晉陶侃少家貧。一日大雪,同郡孝廉范逵往訪,陶母湛氏剪發賣以治饌款客,并剉碎草薦以供其馬。事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
-
11
破柱求奸
- 成語拼音:
- pò zhù qiú jiān
- 成語解釋:
- 《后漢書·黨錮傳·李膺》:“時張讓弟朔為野王令,貪殘無道,至乃殺孕婦,聞膺厲威嚴,懼罪逃還京師,因匿兄讓弟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狀,率將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陽獄。受辭畢,即殺之。”后以“破柱求奸”為不畏權貴,搜索壞人,以正國法的典故。
- 成語出處:
- 《后漢書·黨錮傳·李膺》:“時張讓弟朔為野王令,貪殘無道,至乃殺孕婦,聞膺厲威嚴,懼罪逃還京師,因匿兄讓弟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狀,率將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陽獄。受辭畢,即殺之。”
-
12
騎驢索句
- 成語拼音:
- qí lǘ suǒ jù
- 成語解釋:
-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載:“唐相國鄭綮雖有詩名,本無廊廟之望……或曰:‘相國近有新詩否?’對曰:‘詩思在灞橋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蓋言平生苦心也。”后用為苦吟的典故。
- 成語出處:
-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載:“唐相國鄭綮雖有詩名,本無廊廟之望……或曰:‘相國近有新詩否?’對曰:‘詩思在灞橋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蓋言平生苦心也。”
-
13
讓棗推梨
- 成語拼音:
- ràng zǎo tuī lí
- 成語解釋:
- 小兒推讓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愛。
- 成語出處:
- 《梁書 王泰傳》:“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栗于床上。群兒皆競之,泰獨不取。”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孔融傳》李賢注引《孔融家傳》:“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
-
14
握鉛抱槧
- 成語拼音:
- wò qiān bào qiàn
- 成語解釋:
- 鉛,鉛粉;槧,木簡。皆書寫用具。后遂以之為勤于寫作、校勘的典故。
- 成語出處:
- 語出《西京雜記》卷三:“揚子云好事,常懷鉛提槧,從諸計吏,訪殊方絕域四方之語。”
-
15
溫生絕裾
- 成語拼音:
- wēn shēng jué jū
- 成語解釋: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溫公初受,劉司空使勸進,母崔氏固駐之,嶠絕裾而去。”后用“溫生絕裾”為去意堅決的典故。
- 成語出處: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溫公初受,劉司空使勸進,母崔氏固駐之,嶠絕裾而去。”
-
16
懸門抉目
- 成語拼音:
- xuán mén jué mù
- 成語解釋:
- 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員勸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夫差聽信讒言,不從忠告,反賜之劍命自殺。伍員臨死,曰:“樹吾墓上以梓,令可為器。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見《史記·吳太伯世家》。后以“懸門抉目”為烈士殉國的典故。
- 成語出處:
- 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員勸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夫差聽信讒言,不從忠告,反賜之劍命自殺。伍員臨死,曰:“樹吾墓上以梓,令可為器。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見《史記·吳太伯世家》。
-
17
原璧歸趙
- 成語拼音:
- yuán bì guī zhào
- 成語解釋:
- 用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典故。謂原物歸還,并無損失。
- 成語出處:
- 清·王浚卿《冷眼觀》第十八回:“[你]敢是有甚么方法,能把那位客人失去的四百番花邊,原璧歸趙么?”
-
18
月明千里
- 成語拼音:
- yuè míng qiān lǐ
- 成語解釋:
- 月光普照大地。后多用作友人或戀人相隔遙遠,月夜倍增思念的典故。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
* 關于典故的成語 形容典故的成語 描述典故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