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原是的成語 (34個)
-
1
本來面目
- 成語拼音:
- běn lái miàn mù
- 成語解釋:
- 本來:原來的;面目:面貌。原是佛教用語;指人的本性;后比喻人或事物原來的樣子。
- 成語出處:
- 宋 蘇軾《老人行》詩:“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常如故。”
-
2
溫良恭儉讓
- 成語拼音:
- 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 成語解釋:
- 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斗爭性。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
3
一口吸盡西江水
- 成語拼音:
- yī kǒu xī jìn xī jiāng shuǐ
- 成語解釋:
- 原是一氣呵成、貫通萬法的意思。后比喻過于性急,想一下子就達到目的。
- 成語出處: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居士龐蘊》:“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
4
不可思議
- 成語拼音:
- bù kě sī yì
- 成語解釋:
- 原是佛教用語;指神秘奧妙。不可用心意思忖;也不能用言語表達。后形容對事物情況、發展變化或言論無法想象很難理解。
- 成語出處:
- 《維摩詰經 不思議品》:“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慧遠義記:“不思據心,不議就口,解脫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為不可思議。”
-
5
當頭棒喝
- 成語拼音:
- dāng tóu bàng hè
- 成語解釋:
- 當頭:迎頭;喝:大聲喊叫。原是佛教用語。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用棒迎頭一擊;或大喝一聲;以考驗對方的領悟程度。現在泛指使人震動和醒悟的猛烈手段。
- 成語出處: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黃檗運禪師法嗣 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便打。”
-
6
昆山片玉
- 成語拼音:
- kūn shān piàn yù
- 成語解釋:
- 昆侖山上的一塊玉。原是一種謙虛的說法,意思是只是許多美好者當中的一個,后比喻許多美好事物中突出的。
- 成語出處:
- 《晉書 郤詵傳》:“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
7
親上做親
- 成語拼音:
- qīn shàng zuò qīn
- 成語解釋:
- 指原是親戚,又再結姻親。
- 成語出處: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偏我不如他,我仁者能仁,身里出身的根腳,又是親上做親,況兼他父命。”
-
8
烏焦巴弓
- 成語拼音:
- wū jiāo bā gōng
- 成語解釋:
- 烏:黑色;焦:火力過猛,使東西燒成炭樣。原是《百家姓》中的四個姓氏。比喻燒得墨黑。
- 成語出處:
- 蔡東藩《民國演義》第五回:“良弼正要進門,猛聽得一聲怪響,不禁卻顧,可巧彈落腳旁,把左足轟得烏焦巴弓,呼痛未終,已是暈倒。”
-
9
一退六二五
- 成語拼音:
- yī tuī liù èr wǔ
- 成語解釋:
- 原是珠算斤兩法口訣。比喻推卸干凈。
- 成語出處:
- 歐陽山《三家巷》:“陳家的老的、小的,只是個一退六二五,說他們做買賣的人素來不結交官府,推得干干凈凈!”
-
10
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 成語拼音:
- zhǐ cǐ yī jiā,bié wú fēn diàn
- 成語解釋:
- 原是一些店鋪招攬生意的用語,向顧客表明他沒分店,只能在他這一家店里買到某種商品。泛指某種事物只有他那兒有,別處都沒有。
- 成語出處:
-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群眾所接受,所實踐,而不是閉門造車,自作聰明,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那種貴族式的所謂‘政治家’。”
-
11
碧海青天
- 成語拼音:
- bì hǎi qīng tiān
- 成語解釋:
- 原是形容嫦娥在廣寒宮夜夜看著空闊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涼。后比喻女子對愛情的堅貞。
- 成語出處:
- 唐 李商隱《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
12
白日升天
- 成語拼音:
- bái rì shēng tiān
- 成語解釋:
- 原是道教指白晝升天成為神仙。后比喻一下子富貴起來。
- 成語出處:
- 晉 葛洪《神仙傳 陰長生》:“后于平都山東白日升天而去。”
-
13
布衣韋帶
- 成語拼音:
- bù yī wéi dài
- 成語解釋:
- 原是古代貧民的服裝,后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 成語出處:
- 東漢 班固《漢書 賈山傳》:“布衣韋帶之士,修身于內,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絕息。”
-
14
大打出手
- 成語拼音:
- dà dǎ chū shǒu
- 成語解釋:
- “大打出手”原是戲劇表演的術語;指以一個主要人物為中心;同時與幾個人對打;互相投擲、接踢武器的武打場面。現多形容野蠻地逞兇打人或互相爭斗毆打(大:表示程度、規模之甚)。
- 成語出處:
- 許滌新《周總理戰斗在重慶》:“國民黨反動派發現了這一情況,氣急敗壞地大打出手,警察、憲兵、便衣、特務,紛紛出動。”
-
15
單鵠寡鳧
- 成語拼音:
- dān hú guǎ fú
- 成語解釋:
- 鵠:天鵝;鳧:罷鴨。孤單的天鵝,獨居的野鴨。原是古代的琴曲名。后比喻失去配偶的人。
- 成語出處:
- 《西京雜記》卷五:“齊人劉道強善彈琴,能作單鵠寡鳧之弄。聽者皆悲,不能自攝。”
-
16
頂禮膜拜
- 成語拼音:
- dǐng lǐ mó bài
- 成語解釋:
- 頂禮:頭、手、足五體俯伏在菩薩足下叩拜;膜拜:舉手加額;長跪而拜。原是佛教最高的敬禮方式;表示恭敬和畏服。后來形容對人崇拜恭敬到了極點。
- 成語出處:
- 清 吳趼人《痛史》第20回:“這句話傳揚開去,一時哄動了吉州百姓,扶老攜幼,都來頂禮膜拜。”
-
17
寡鳧單鵠
- 成語拼音:
- guǎ fú dān hú
- 成語解釋:
- 原是古代的琴曲名。后比喻失去配偶的人。
- 成語出處:
- 《西京雜記》卷五:“齊人劉道強善彈琴,能作單鵠寡鳧之弄。聽者皆悲,不能自攝。”
-
18
庚癸頻呼
- 成語拼音:
- gēng guǐ pín hū
- 成語解釋:
- 庚、癸:軍糧的隱語。原是軍中乞糧的隱語。后指向人借錢。
- 成語出處:
- 《左傳·哀公十三年》記載:春秋時吳王夫差與晉、魯等國會盟,吳大夫申叔儀向魯大夫公孫有山氏乞糧。回答說:“梁則無矣,粗糧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則諾。”
-
19
庚癸之呼
- 成語拼音:
- gēng guǐ zhī hū
- 成語解釋:
- 庚、癸:軍糧的隱語。原是軍中乞糧的隱語。后指向人借錢。
- 成語出處:
- 《左傳·哀公十三年》記載:春秋時吳王夫差與晉、魯等國會盟,吳大夫申叔儀向魯大夫公孫有山氏乞糧。回答說:“梁則無矣,粗糧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則諾。”
-
20
呼庚呼癸
- 成語拼音:
- hū gēng hū guǐ
- 成語解釋:
- 庚、癸:軍糧的隱語。原是軍中乞糧的隱語。后指向人借錢。
- 成語出處:
- 《左傳·哀公十三年》記載:春秋時吳王夫差與晉、魯等國會盟,吳大夫申叔儀向魯大夫公孫有山氏乞糧。回答說:“梁則無矣,粗糧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則諾。”
* 關于原是的成語 形容原是的成語 描述原是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