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反叛的成語 (4個)
-
1
秀才造反
- 成語拼音:
- xiù cái zào fǎn
- 成語解釋:
- 舊指知識分子對現實不滿;有所反抗、斗爭。比喻軟弱無力;難以成功。秀才:舊時一般儒生的泛稱;造反:反叛朝廷。
- 成語出處: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論他們有沒有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實有其事,且派個人去查一查,看他們為何作此舉動,再作道理。”
-
2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 成語拼音:
- xiù cái zào fǎn,sān nián bù chéng
- 成語解釋:
- 秀才:指儒生。秀才反叛朝廷,多年也難以成功。形容知識分子軟弱無力,搖擺不定,做不成大事
- 成語出處: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回:“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論他們有沒有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實有其事,且派個人去查一查,看他們為何作此舉動,再作道理。”
-
3
狗盜鼠竊
- 成語拼音:
- gǒu dào shǔ qiè
- 成語解釋:
- 像鼠狗那樣的盜賊。比喻成不了氣候的反叛者。
- 成語出處:
- 漢·荀悅《漢紀·惠帝紀》:“今明主在于上,法令具于下,安得有反賊乎?此真狗盜鼠竊耳!”
-
4
亂臣賊子
- 成語拼音:
- luàn chén zéi zǐ
- 成語解釋:
- 舊時指不忠君主;不守臣道;作風反叛的大臣。后指破壞國家統一;損害人民利益的惡人。也作“逆子賊臣”。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 關于反叛的成語 形容反叛的成語 描述反叛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