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同意的成語 (24個)
-
1
志同心合
- 成語拼音:
- zhì tóng xīn hé
- 成語解釋:
- 志趣相同,意見一致
- 成語出處:
- 明·陸采《明珠記·訪俠》:“官居臺省,曾叨寵幸,只為愛山水窠巢,早離脫仕途坑阱。喜你志同心合,志同心合,果然堪敬!和你結師生,共老林泉下,同期大道成。”
-
2
伐異黨同
- 成語拼音:
- fá yì dǎng tóng
- 成語解釋:
- 伐:討伐,攻擊。指結幫分派,偏向同伙,打擊不同意見的人。
- 成語出處:
- 《后漢書 黨錮傳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
-
3
志同氣合
- 成語拼音:
- zhì tóng qì hé
- 成語解釋:
- 志趣相同,意見一致
- 成語出處:
-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第四卷:“逢原每不樂補之所為,而墨花實不逮,唯長于平遠,遇志同氣合者始為作之。”
-
4
不以為然
- 成語拼音:
- bù yǐ wéi rán
- 成語解釋:
- 然:對;不錯。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有輕視的意思。
- 成語出處:
- 宋 蘇軾《再乞罷詳定役法狀》:“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只當招募,不當定差,執政不以為然。”
-
5
同志合道
- 成語拼音:
- tóng zhì hé dào
- 成語解釋:
- 志:志趣;道:道路。志趣相同,意見一致
- 成語出處:
- 清·方望溪《兵部尚書法公墓表》:“始知公忠孝發于至誠,體國憂民,常恨未得同志合道人,相與輔成治教。”
-
6
英雄所見略同
- 成語拼音:
- yīng xióng suǒ jiàn lüè tóng
- 成語解釋:
- 所見:所見到的,指見解;略:大略,大致。英雄人物的見解基本相同同。這是對意見相同的雙方表示贊美的話。
- 成語出處:
- 晉 虞溥《江表傳》:“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
-
7
乍同乍異
- 成語拼音:
- zhà tóng zhà yì
- 成語解釋:
- 乍:忽然;同:一樣;異:不同。一會同意,一會不同意,形容言語或態度變化太快
- 成語出處:
- 《鬼谷子·飛坩》:“其說辭也,乍同乍異。”
-
8
求大同,存小異
- 成語拼音:
- qiú dà tóng,cún xiǎo yì
- 成語解釋:
- 在大的、主要的方面取得一致,而對某些小的、次要的問題可以各自保留不同的意見。
- 成語出處:
-
9
方圓殊趣
- 成語拼音:
- fāng yuán shū qù
- 成語解釋:
- 殊趣:不同的意趣。因方圓形狀各異,意趣大相徑庭。比喻人或事物各異,其意趣或特征也各不相同
- 成語出處:
- 《宋書·禮志一》:“今者見生,或年在捍格,方圓殊趣,宜聽其去就,各從所安。”
-
10
未敢茍同
- 成語拼音:
- wèi gǎn gǒu tóng
- 成語解釋:
- 不敢隨便同意
- 成語出處:
-
11
唯唯否否
- 成語拼音:
- wěi wěi fǒu fǒu
- 成語解釋:
- 唯唯:同意的應聲;否否:別人說否,自己也跟著說否。形容虛與委蛇,不可置否。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
12
別置一喙
- 成語拼音:
- bié zhì yī huì
- 成語解釋:
- 插一句嘴。比喻提出不同意見。
- 成語出處:
- 清 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此等書不知出于何傖之手,乃托文章巨公之名,以誑世之聾瞽。人家子弟,輒奉以為圣經賢傳,不敢別置一喙,聞人出一議,輒搖手閉目,以為侮圣人之言。”
-
13
承顏候色
- 成語拼音:
- chéng yán hòu sè
- 成語解釋:
- 看人臉色行事,不敢有不同意見。
- 成語出處:
- 北齊 魏收《魏書 寇治傳》:“畏避勢家,承顏候色,不能有所執據。”
-
14
都俞吁咈
- 成語拼音:
- dōu yú yù zhé
- 成語解釋:
- “吁”念xu1。皆為古漢語嘆詞。吁,不同意;咈,反對;都,贊美;俞,同意。《書·堯典》:“帝曰:‘吁!咈哉!’”又《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本以表示堯、舜、禹等討論政事時發言的語氣,后用以贊美君臣間論政之和洽。清·昭梿《嘯亭雜
- 成語出處:
- 《書·堯典》:“帝曰:‘吁!咈哉!’”又《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
-
15
和而不唱
- 成語拼音:
- hé ér bù chàng
- 成語解釋:
- 贊同別人的意見,不堅持自己的說法。
- 成語出處:
- 《莊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
16
惠施之謀
- 成語拼音:
- huì shī zhī móu
- 成語解釋:
- 比喻兼聽則聰,善于聽取不同的意見才能明察善斷
- 成語出處: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內儲說上》:“張儀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而惠施欲以齊、荊偃兵,二人爭之。”
-
17
諾諾連聲
- 成語拼音:
- nuò nuò lián shēng
- 成語解釋:
- 諾諾:答應的聲音。連聲答應。表示順從或同意。
- 成語出處:
- 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三折:“閃的我孤孤另另,說的話誕誕鄧鄧,俺也曾輕輕喚著,躬躬前來,喏喏連聲。”
-
18
期期以為不可
- 成語拼音:
- qī qī yǐ wéi bù kě
- 成語解釋:
- 期期:口吃的樣子。堅決不同意的樣子
- 成語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丞相傳》:“昌為人口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
19
唯唯綢否
- 成語拼音:
- wěi wěi fǒu fǒu
- 成語解釋:
- 唯唯:同意的應聲;否否:別人說否,自己也跟著說否。形容虛與委蛇,不可置否
- 成語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
20
心服首肯
- 成語拼音:
- xīn fú shǒu kěn
- 成語解釋:
- 謂心里信服,并點頭同意。
- 成語出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然則他何不一開口就照在青云山口似懸河的那派談鋒?也不愁那姑娘不低首下心的心服首肯。”
* 關于同意的成語 形容同意的成語 描述同意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