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四面八方的成語 (14個)
-
1
四面八方
- 成語拼音:
- sì miàn bā fāng
- 成語解釋:
- 八方:指四方四隅;即東、南、西、北四方;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圍。指周圍各個方面或各個地方。
- 成語出處:
-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卷九 學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說個道理,未嘗說出大頭腦處,然四面八方合聚湊來,也自見得個大頭腦。”
-
2
八方呼應
- 成語拼音:
- bā fāng hū yìng
- 成語解釋:
- 八方:四面八方。形容各方面互相呼應;彼此配合。
- 成語出處:
- 毛澤東《文匯報的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上下串連,八方呼應,以天下大亂、取而代之、逐步實行、終成大業為時局估計和最終目的者,到底只有較少人數。”
-
3
八方風雨
- 成語拼音:
- bā fāng fēng yǔ
- 成語解釋:
- 八方:四方四隅的總稱。四面八方的疾風驟雨。比喻形勢驟然變幻,動蕩不安
- 成語出處:
- 唐 劉禹錫《賀晉公留守東都》:“天子旌旗分一半,八方風雨會中州。”
-
4
四荒八極
- 成語拼音:
- sì huāng bā jí
- 成語解釋:
- 四面八方極偏遠之地。
- 成語出處:
- 唐·白居易《八駿圖》詩:“四荒八極蹋欲遍,三十二蹄無歇時。”
-
5
四通八達
- 成語拼音:
- sì tōng bā dá
- 成語解釋:
- 通、達:暢通無阻。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便利。
- 成語出處:
- 《子華子 晏子問黨》:“其涂之所出,四通而八達,游士之所湊也。”
-
6
四至八道
- 成語拼音:
- sì zhì bā dào
- 成語解釋:
- 舊時標志土地界域的用語。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處及通往的道路。
- 成語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
-
7
五湖四海
- 成語拼音:
- wǔ hú sì hǎi
- 成語解釋:
- 五湖:我國的五大湖泊(指鄱陽湖、洞庭湖、洪澤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國各地。有時也指世界各地。現有時也比喻廣泛的團結。
- 成語出處:
- 唐 呂巖《絕句》:“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
8
化被萬方
- 成語拼音:
- huà bèi wàn fāng
- 成語解釋:
- 化:德化,以恩德感化;被:到;萬方:四面八方。恩德感化四面八方
- 成語出處:
- 唐·柳宗元《為李諫議賀赦表》:“恩覃九有,化被萬方。”
-
9
四山五岳
- 成語拼音:
- sì shān wǔ yuè
- 成語解釋:
- 泛指四面八方各個地區。
- 成語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3回:“引一千余軍馬,盡是七長八短漢,四山五岳人。”
-
10
浩氣四塞
- 成語拼音:
- hào qì sì sāi
- 成語解釋:
- 浩氣:浩然正氣;塞:充滿。正氣充滿四面八方
- 成語出處:
- 孫中山《序》:“浩氣四塞。”
-
11
山南海北
- 成語拼音:
- shān nán hǎi běi
- 成語解釋:
- 指遙遠不能確指的地方或指四面八方。
- 成語出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57回:“比如你姐妹兩個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
12
眼觀六路
- 成語拼音:
- yǎn guān liù lù
- 成語解釋:
- 眼睛因看到四面八方。形容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全面了解。
- 成語出處: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3回:“為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
13
雜沓而至
- 成語拼音:
- zá tà ér zhì
- 成語解釋:
- 雜沓:眾多而且雜亂。形容從四面八方紛紛而來的樣子
- 成語出處:
-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朋疑眾難,雜沓而至。”
-
14
四方八面
- 成語拼音:
- sì fāng bā miàn
- 成語解釋:
- 到處;各個方面。
- 成語出處: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懷岳禪師》:“忽遇四方八面來怎么生?”宋·楊萬里《過百家渡四絕句》之二:“莫問早行奇絕處,四方八面野香來。”
* 關于四面八方的成語 形容四面八方的成語 描述四面八方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