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回避的成語 (31個)
-
1
無所回避
- 成語拼音:
- wú suǒ huí bì
- 成語解釋:
- 回避:避忌。沒有什么避忌或諱言的。
- 成語出處:
- 《后漢書·蔡茂傳》:“茂輒糾案,無所回避。”
-
2
避重就輕
- 成語拼音:
- bì zhòng jiù qīng
- 成語解釋:
- 避重:指避開要緊的事;就輕:指抓小事情。避開重要的而揀次要的來承擔。也指回避要害問題;只談無關重要的方面。
- 成語出處:
- 宋 劉摯《忠肅集 侍御史黃君墓志銘》:“民始不以多男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輕相去。”
-
3
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
- 成語拼音:
- nèi chēng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
- 成語解釋:
- 舉:推薦。舉薦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舉薦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
- 成語出處:
- 西漢·戴圣《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
-
4
避實就虛
- 成語拼音:
- bí shí jiù xū
- 成語解釋:
- 實:實力;就:接近;趨向;虛:空虛;虛弱。原指避開敵人的主力;攻擊敵人的薄弱環節。現也指辦事先找容易突破的地方著手。或談論問題回避要害。原作“避實擊虛”。
- 成語出處: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要略》:“擊危乘勢以為資,清靜以為常,避實就虛,若驅群羊,此所以言兵也。”
-
5
臨難不避
- 成語拼音:
- lín nán bù bì
- 成語解釋:
- 避:回避。到了危難之時并不躲避。形容勇敢膽大。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4回:“夫料事能中,智也;盡心謀國,忠也;臨難不避,勇也;殺身救國,仁也。”
-
6
避難就易
- 成語拼音:
- bì nán jiù yì
- 成語解釋:
- 避:躲開,回避。避開困難的揀容易的做
- 成語出處:
- 《元史 文宗紀四》:“大都總管劉原仁稱疾,久不視事,及遷同知儲政院事,即就職,僥幸巧宦,避難就易。”
-
7
就虛避實
- 成語拼音:
- jiù xū bì shí
- 成語解釋:
- 指避開敵人的主力,找敵人的弱點進攻。又指談問題回避要害。
- 成語出處:
- 《孫子 虛實》:“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
8
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
- 成語拼音:
- nèi jǔ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
- 成語解釋:
- 舉:推薦。舉薦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舉薦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
- 成語出處:
- 戰國·魯·尸佼《尸子》上卷:“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無擇也,無惡也,唯善之所在。”
-
9
揚長避短
- 成語拼音:
- yáng cháng bì duǎn
- 成語解釋:
- 揚;發揮;避:回避;避開。發揚長處;避開短處。
- 成語出處:
- 秦牧《漫記端木蕻良》:“選擇這樣一個題材來寫作,既揚長避短,也施展了抱負。”
-
10
佯狂避世
- 成語拼音:
- yáng kuáng bì shì
- 成語解釋:
- 佯:假裝。假裝瘋狂以回避世人
- 成語出處: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41回:“少不得借鑒著佯狂避世,放浪形骸,以為遮飾地步。”
-
11
避而不談
- 成語拼音:
- bì ér bù tán
- 成語解釋:
- 有意回避;不去談論。
- 成語出處:
- 徐遲《一九五六年序言》:“尖銳的矛盾,避而不談,或加水沖淡了。”
-
12
不避強御
- 成語拼音:
- bù bì qiáng yù
- 成語解釋:
- 避:回避;強御:有權勢的人。剛正無私,不怕有勢力的人
- 成語出處:
- 唐·權德輿《唐西川節度副大使韋公先廟碑銘序》:“操持貴幸,不避強御,繕理宮室,得其時制。”
-
13
避毀就譽
- 成語拼音:
- bì fuǐ jiù yù
- 成語解釋:
- 回避詆毀而追求稱譽。
- 成語出處:
- 《墨子 耕柱》:“且翟(墨翟)聞之:‘為義非避毀就譽。’支之茍道,受枉何傷?”
-
14
避溺山隅
- 成語拼音:
- bì nì shān yú
- 成語解釋:
- 指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遠遠回避。
- 成語出處:
- 漢 司馬相如《美人賦》:“譬于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見其可欲。”
-
15
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仇
- 成語拼音:
- nèi jǔ bù shī qí zǐ,wài jǔ bù shī qí chóu
- 成語解釋:
- 舉:推薦。舉薦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舉薦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
- 成語出處: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荀慈明曰:‘昔者祁奚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仇,以為至公。’”
-
16
逾墻避命
- 成語拼音:
- yú qiáng bì mìng
- 成語解釋:
- 逾:越過。戰國初魏人段干木回避魏文侯的征召。越墻逃跑,回避被征召。泛指隱士拒絕出仕
- 成語出處: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喬玄傳》:“段干木逾墻而避文侯之命。”
-
17
尹邢避面
- 成語拼音:
- yǐn xíng bì miàn
- 成語解釋:
- 尹、邢:漢武帝的兩個寵妃;避:躲開,回避。指因妒忌而避不見面
- 成語出處:
-
18
忠不避危
- 成語拼音:
- zhōng bù bì wēi
- 成語解釋:
- 忠:忠于。避:回避。忠于職守,不回避危險,
- 成語出處:
- 《晏子》:“忠不避危,愛無惡言。”
-
19
不是冤家不碰頭
- 成語拼音:
- bù shì yuān jiā bù pèng tóu
- 成語解釋:
- 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見的人偏偏相逢,無可回避
- 成語出處:
- 康濯《春種秋收》:“還是開春后第一回上坡里做活,就說巧不巧地鬧了個‘不是冤家不碰頭’啊!”
-
20
開鑼喝道
- 成語拼音:
- kāi luó hè dào
- 成語解釋:
- 古代官吏出行時,衙役在前面敲鑼,吆喝行人回避。比喻替人張揚炫耀
- 成語出處: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回:“每逢出門,定要開鑼喝道,叫人家認得他是官。”
* 關于回避的成語 形容回避的成語 描述回避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