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國的成語 (11個)
-
1
稱臣納貢
- 成語拼音:
- chēng chén nà gòng
- 成語解釋:
- 舊時指小國向大國臣服而年年進貢。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七回:“凡漢東小國,無不稱臣納貢。”
-
2
蠻觸之爭
- 成語拼音:
- mán chù zhī zhēng
- 成語解釋:
- 蠻:蠻氏;觸:觸氏。《莊子》中的在蝸牛兩角的兩個小國,因細小的緣故而引起的爭端
- 成語出處:
- 戰國·宋·莊周《莊子·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
3
蠻爭觸斗
- 成語拼音:
- mán zhēng chù dòu
- 成語解釋:
- 蠻:蠻氏;觸:觸氏。《莊子》中的在蝸牛兩角的兩個小國,因細小的緣故而引起的爭端
- 成語出處:
- 戰國·宋·莊周《莊子·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
4
小國寡民
- 成語拼音:
- xiǎo guó guǎ mín
- 成語解釋:
- 國家小,人民少。
- 成語出處:
- 先秦 李耳《老子》:“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
5
蠻觸相爭
- 成語拼音:
- mán chù xiāng zhēng
- 成語解釋:
- 蠻觸:蠻氏、觸氏,《莊子》寓言中的在蝸牛兩角的兩個小國。因細小的緣故而引起的爭端。
- 成語出處:
- 《莊子·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
6
瘠牛僨豚
- 成語拼音:
- jí niú fèn tún
- 成語解釋:
- 瘦瘠的牛仆倒在小豬身上,小豬必死。比喻無德的大國權勢雖衰,欺凌羸弱的小國,小國也會滅亡
- 成語出處: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三年》:“牛雖瘠,僨于豚上,其畏不死?”
-
7
暮楚朝秦
- 成語拼音:
- mù chǔ cháo qín
- 成語解釋:
- ①戰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時而事秦,時而事楚。后以“暮楚朝秦”比喻反復無常或主意不定。②比喻事物的歸屬變換不定。
- 成語出處:
- 清·張岱《陶庵夢憶·日月湖》:“平泉木石多暮楚朝秦,故園亭亦聊為之。”
-
8
社稷之臣
- 成語拼音:
- shè jì zhī chén
- 成語解釋:
- 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國家。春秋時對作大國附庸的小國的稱謂。指身負國家重任的大臣
- 成語出處: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季氏》:“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
9
寧為雞尸,無為牛從
- 成語拼音:
- nìng wéi jī shī,wú wéi niú cóng
- 成語解釋:
- 尸:主持,主管。比喻寧可做小國的主人,也不做大國的仆從。指寧可在小地方當家作主,不去大地方受人指使
- 成語出處: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周顯王三十六年》胡三省注:“蘇秦說韓王寧為雞尸,無為牛從。尸,主也。”
-
10
寧為雞尸,不為牛從
- 成語拼音:
- nìng wéi jī shī,bù wéi niú cóng
- 成語解釋:
- 尸:主持,主管。比喻寧可做小國的主人,也不做大國的仆從。指寧可在小地方當家作主,不去大地方受人指使
- 成語出處: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寧為雞尸,不為牛從。”
-
11
觸斗蠻爭
- 成語拼音:
- chù dòu mán zhēng
- 成語解釋:
- 觸和蠻。《莊子》寓言中蝸牛角上兩個小國。見《莊子·則陽》。后因以“觸斗蠻爭”喻為私利而爭斗。
- 成語出處:
- 清·尤侗《注云飛·十空曲》:“豎子英雄,觸斗蠻爭蝸角中。”
* 關于小國的成語 形容小國的成語 描述小國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