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抓住的成語 (60個)
-
1
抓小辮子
- 成語拼音:
- zhuā xiǎo biàn zǐ
- 成語解釋:
- 比喻抓住缺點作為把柄
- 成語出處:
- 季羨林《牛棚雜憶》:“訓話者每天主要做法是抓小辮子,而小辮子我們滿頭都是,如果真正沒有,他們還可以栽在你頭上嘛。”
-
2
救命稻草
- 成語拼音:
- jiù mìng dào cǎo
- 成語解釋:
- 借以活命的稻草。指人在困境時希望抓住借以活命的微小的東西
- 成語出處:
- 王朔《永失我愛》:“我可知道人抓住救命稻草是什么手勁兒了。”
-
3
捉奸見雙,抓賊見贓
- 成語拼音:
- zhuō jiān jiàn shuāng,zhuā zéi jiàn zāng
- 成語解釋:
- 奸:通奸;贓:贓物。捉拿奸情必須同時抓住奸夫淫婦,捉拿盜賊必須同時抓住贓物。指做事必須要有證據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8卷:“你且忍耐,此事須要三思而行。自古道:‘捉奸見雙,抓賊見贓。’倘或不了事,枉受了苦夢。”
-
4
持人長短
- 成語拼音:
- chí rén cháng duǎn
- 成語解釋:
- 謂抓住他人的缺點過失作為把柄,加以攻擊。
- 成語出處:
- 《云笈七簽》卷三九:“第二十九戒,不得持人長短,更相嫌恨。”
-
5
揪辮子
- 成語拼音:
- jiū biàn zǐ
- 成語解釋:
- 抓辮子。比喻抓住對方的短處、缺點作為把柄
- 成語出處:
- 王朔《誰比誰傻多少》:“不管大家說什么,再不堪入耳,再反動再下流,一不打棍子二不揪辮子三不記黑帳。”
-
6
抓綱帶目
- 成語拼音:
- zhuā gāng dài mù
- 成語解釋:
- 綱:網的總繩,引申為事物的關健環節;目:網眼,引申為次要部分。比喻辦事情、做工作的時候要抓住關健環節帶動一般
- 成語出處:
-
7
扼腕嘆息
- 成語拼音:
- è wàn tàn xī
- 成語解釋:
- 扼:握住;抓住。握著手腕發出嘆息的聲音。形容十分激動地發出長嘆的情態。
- 成語出處:
- 晉 王隱《晉書 劉錕傳》:“臣所以泣血宵呤扼腕長嘆者也。”
-
8
反咬一口
- 成語拼音:
- fǎn yǎo yī kǒu
- 成語解釋:
- 原指沒有抓住獸類,反而被它咬了一口。比喻遭到指責的人強詞奪理反過來攻擊指責他的人
- 成語出處: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19回:“拿奸拿雙,拿不住雙,反咬一口,就受不得了。”
-
9
捉鼠拿貓
- 成語拼音:
- zhuō shǔ ná māo
- 成語解釋:
- 拿:抓住。捉住老鼠和貓。比喻能制服敵手。
- 成語出處:
-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若論我腹中的兵書,委的有神鬼不測之機,有捉鼠拿貓之法。”
-
10
不失時機
- 成語拼音:
- bù shī shí jī
- 成語解釋:
- 失:耽誤,錯過。時機:具有時間性的機會。不錯過當前的機會。指辦事要抓住適宜的時間和有利的機會。
- 成語出處:
- 周恩來《關于黨的“六大”的研究》:“這時離國共分裂還有兩個月,如果……努力去做,還不失時機。”
-
11
秉要執本
- 成語拼音:
- bǐng yào zhí běn
- 成語解釋:
- 秉:執,拿著;要:重要的;本:根本。指抓住要害和根本、
- 成語出處:
- 東漢 班固《漢書 藝文志》:“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
-
12
擦肩而過
- 成語拼音:
- cā jiān ér guò
- 成語解釋:
- 擦:挨。挨著肩而溜走。指沒有抓住機會
- 成語出處: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2回:“后來彼此又擦肩而過。”
-
13
大處落墨
- 成語拼音:
- dà chù luò mò
- 成語解釋:
- 畫畫或寫文章在重要部分多花筆墨;著意下功夫。也比喻做事從大處著眼;抓住關鍵。
- 成語出處: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你老哥也算得會用的了,真正闊的筆!看你不出,倒是個大處落墨的!”
-
14
當機立決
- 成語拼音:
- dāng jī lì jué
- 成語解釋:
- 抓住時機,立刻判決。
- 成語出處:
- 清 采蘅子《蟲鳴漫錄》卷一:“國家設官分職,秩有大小,權亦有等差:斬絞者奏請定奪,軍流決于臬司,徒決于府,枷仗決于縣,法至良也。所患者,不能當機立決,必待報而后施行。”
-
15
打蛇打七寸
- 成語拼音:
- dǎ shé dǎ qī cùn
- 成語解釋:
- 比喻說話做事必須抓住主要環節。
- 成語出處: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4回:“我也只愿得無事,落得‘河水不洗船’,但做事也要‘打蛇打七寸’才妙。”
-
16
動中肯綮
- 成語拼音:
- dòng zhòng kěn qìng
- 成語解釋:
- 動:往往,每每;中:切中,打中;肯綮:筋骨結合的地方,比喻問題的關鍵。指常常擊中要害或抓住問題的關鍵
- 成語出處:
- 戰國·宋·莊周《莊子·養生主》:“技經肯綮之未嘗。”
-
17
動中窾要
- 成語拼音:
- dòng zhōng zhe yào
- 成語解釋:
- 動:常常,動不動。中:切中,打中。窾:空處、中空。要:要害。要:引申為要害、關鍵。常常切中要害或抓住問題的關鍵。
- 成語出處:
- 《清史稿·世增傳》:“文書往復,惟家銘隨方應付,動中窾要,歷任總督皆倚重之,以縣丞擢知府。”
-
18
反唇相稽
- 成語拼音:
- fǎn chún xiāng jī
- 成語解釋:
- 反唇:回嘴;頂嘴;稽:爭論;計較。受到指責不服氣;抓住對方話把;反過來責問對方。
- 成語出處:
- 漢 賈誼《治安策》:“婦姑不相說(悅),則反唇而相稽。”
-
19
綱舉目張
- 成語拼音:
- gāng jǔ mù zhāng
- 成語解釋:
- 綱;魚網上的總繩;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網眼;比喻事物的從屬部分。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就可以帶動其他環節。也比喻條理分明。
- 成語出處: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綱,萬目皆張。”漢 鄭玄《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
20
綱挈目張
- 成語拼音:
- gāng qiè mù zhāng
- 成語解釋:
- 指撒網時,舉起網上的大繩,所有網眼都張開。比喻抓住主要環節,以帶動其余;或抓住要領,條理分明。同“綱舉目張”。
- 成語出處:
- 清 魏源《道光丙戌海運記》:“于是南北并舉,綱挈目張。”
* 關于抓住的成語 形容抓住的成語 描述抓住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