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無能者的成語 (8個)
-
1
豎子成名
- 成語拼音:
- shù zǐ chéng míng
- 成語解釋:
- 指無能者僥幸得以成名。
- 成語出處:
- 《晉書 阮籍傳》:“(阮籍)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
2
博者不知
- 成語拼音:
- bó zhě bù zhī
- 成語解釋:
- 博:廣。無事不知的人不能專精一門學問或技能
- 成語出處: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81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3
蛇毛馬角
- 成語拼音:
- shé máo mǎ jiǎo
- 成語解釋:
- 蛇生毛,馬出角。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比喻有名無實者
- 成語出處:
- 章炳麟《王天論》:“國家者如機關木人,有作用而無自性,如蛇毛馬角,有名言而非實存。”
-
4
貴無常尊
- 成語拼音:
- guì wú cháng zūn
- 成語解釋:
- 貴:地位高;尊:地位或輩分高,尊貴。顯貴者不可能永處尊貴的地位
- 成語出處:
- 晉·傅玄《吏部尚書箴》:“貴無常尊,賤不指卑。不明厥德,國用顛危。”
-
5
為蛇畫足
- 成語拼音:
- wéi shé huà zú
- 成語解釋:
- 《戰國策·齊策二》:“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后以“
- 成語出處:
- 《戰國策·齊策二》:“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
-
6
大音希聲
- 成語拼音:
- dà yīn xī shēng
- 成語解釋:
- 《老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王弼注:“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魏源本義引呂惠卿曰:“以至音而希聲,象而無形,名與實常若相反者也,然則道之實蓋隱于無矣。”意謂最大最美的聲音乃是無
- 成語出處:
- 《老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王弼注:“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
-
7
卻行求前
- 成語拼音:
- què xíng qiú qián
- 成語解釋:
- 語本《韓詩外傳》卷五:“夫明鏡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襲蹈其所以安存者,則無異乎卻行而求逮于前人也。”后因以“卻行求前”謂以倒退求前進,比喻方法不對,因而不可能達到目的。
- 成語出處:
- 語出《韓詩外傳》卷五:“夫明鏡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襲蹈其所以安存者,則無異乎卻行而求逮于前人也。”
-
8
饔飧不給
- 成語拼音:
- yōng sūn bù gěi
- 成語解釋:
- 一日三餐不能自給。形容窮苦。明·朱國幀《涌幢小品·天下策一》:“轉大冶主簿,故苗地,長吏多不樂往,代行令事,多方撫恤,盡卻例金,錙銖無所取,至饔飧不給,部民有饋白粲者。”又參見“饔飧不飽”、“饔飧不繼”。
- 成語出處:
- 明·朱國幀《涌幢小品·天下策一》:“轉大冶主簿,故苗地,長吏多不樂往,代行令事,多方撫恤,盡卻例金,錙銖無所取,至饔飧不給,部民有饋白粲者。”
* 關于無能者的成語 形容無能者的成語 描述無能者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