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水土的成語 (7個)
-
1
不伏水土
- 成語拼音:
- bù fú shuǐ tǔ
- 成語解釋:
- 水土:指一地的飲水、氣候、環境等。不能適應某地的氣候和飲食習慣
- 成語出處:
- 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比者所發諸道南討兵馬,例皆不諳山川、不伏水土,遠鄉羈旅,疾役殺傷。”
-
2
水土不伏
- 成語拼音:
- shuǐ tǔ bù fú
- 成語解釋:
- 水土:指地方,引申為自然環境。對于一個地方的氣候條件或飲食習慣不能適應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8卷:“大抵此癥,起于飲食失調,兼之水土不伏,食積于小腹之中,凝滯不消,遂至生熱,升至胸中,便覺饑餓。”
-
3
水土不服
- 成語拼音:
- shuǐ tǔ bù fú
- 成語解釋:
- 對于一個地方的氣候條件或飲食習慣不能適應。
- 成語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01回:“說軍士水土不服,權且罷兵。”
-
4
不服水土
- 成語拼音:
- bù fú shuǐ tǔ
- 成語解釋:
- 不能適應移居地方的氣候和飲食習慣。
- 成語出處:
- 漢 荀悅《漢紀 武帝紀》:“中國之人,不知其地勢,不能服其水土。”
-
5
不習水土
- 成語拼音:
- bù xí shuǐ tǔ
- 成語解釋:
- 習:習慣,適應。指不能適應一個地方的氣候條件或飲食習慣
- 成語出處: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周瑜傳》:“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
6
逾淮之橘
- 成語拼音:
- yú huái zhī jú
- 成語解釋:
- 《晏子春秋·雜下十》:“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后以“逾淮之橘”比喻易地而變質的事物。
- 成語出處:
- 《晏子春秋·雜下十》:“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
7
墮高堙庳
- 成語拼音:
- huī gāo yīn bēi
- 成語解釋:
- 墮:通“隳”,毀壞;堙:堵塞;庳:低處,指沼澤。削平高丘,填塞洼地。指治理水土
- 成語出處: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周語》:“昔共工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
* 關于水土的成語 形容水土的成語 描述水土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