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注引的成語 (5個)
-
1
驚肉生髀
- 成語拼音:
- jīng ròu shēng bì
- 成語解釋:
-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備住荊州數年,嘗于表劉表坐起至廁,見髀里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
- 成語出處:
-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備住荊州數年,嘗于表劉表坐起至廁,見髀里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
2
七縱七禽
- 成語拼音:
- qī zòng qī qín
- 成語解釋:
- 亦作“七縱七擒”。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長孟獲,又七次釋放,終于使孟獲心悅誠服。《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于營陳之間,問曰:
- 成語出處:
- 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長孟獲,又七次釋放,終于使孟獲心悅誠服。事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
3
身無完膚
- 成語拼音:
- shēn wú wán fū
- 成語解釋:
- ①《三國志 魏書 鄧艾傳》“子忠與艾俱死”裴松之注引《世語》:“師纂亦與艾俱死……死之日體無完皮。”后以“身無完膚”指被打得遍體鱗傷。②比喻遭到攻擊或破壞后難以自存的局面。
- 成語出處:
- 《三國志·魏書·鄧艾傳》“子忠與艾俱死”裴松之注引《世語》:“師纂亦與艾俱死……死之日體無完皮。”
-
4
以人為鑒
- 成語拼音:
- yǐ rén wéi jiàn
- 成語解釋:
- 《書·酒誥》:“古人有言曰:‘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于,以;監,通“鑒”,鏡。《國語·吳語》:“王其盍亦鑒于人,無鑒于水。”韋昭注引《書》曰:“人無于水鑒,當于民鑒。”后以“以人為鑒”謂將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鑒戒。
- 成語出處:
- 《書·酒誥》:“古人有言曰:‘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于,以;監,通“鑒”,鏡。《國語·吳語》:“王其盍亦鑒于人,無鑒于水。”韋昭注引《書》曰:“人無于水鑒,當于民鑒。”
-
5
炙雞漬酒
- 成語拼音:
- zhì jī zì jiǔ
- 成語解釋:
- 《后漢書·徐稚傳》“稚嘗為太尉黃瓊所辟,不就”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穉諸公所辟雖不就,有死喪負笈赴吊。常于家豫炙雞一只,以一兩綿絮漬酒中,暴干以裹雞,徑到所起冢?外,以水漬綿,使有酒氣,斗米飯,白茅為藉,以雞置前,醊酒畢,留謁則去,不見喪主。”
- 成語出處:
- 《后漢書·徐穉傳》“穉嘗為太尉黃瓊所辟,不就”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穉諸公所辟雖不就,有死喪負笈赴吊。常於家豫炙雞一只,以一兩綿絮漬酒中,暴乾以裹雞,徑到所起冢外,……醊酒畢,留謁則去,不見喪主。”
* 關于注引的成語 形容注引的成語 描述注引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