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理問的成語 (15個)
-
1
不識大體
- 成語拼音:
- bú shí dà tǐ
- 成語解釋:
- 識:懂得;大體:重要的道理;關系全局的道理。指不能認清大局;不懂得做事、處理問題從整體和長遠利益出發。
- 成語出處:
- 《宋書 南郡王義宣傳》:“嘗獻世祖酒,先自酌飲,封送所馀,其不識大體如此。”
-
2
處置失當
- 成語拼音:
- chǔ zhì shī dàng
- 成語解釋:
- 處理問題的方式不適合
- 成語出處: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三章:“過去家父對列位有些處置失當之處,驅逐你們出了莊子,流落外鄉,受了幾天苦,委屈了眾人。”
-
3
和風細雨
- 成語拼音:
- hé fēng xì yǔ
- 成語解釋:
- 溫和的風和細小的雨。本指自然現象;現多指用和緩的態度和方式處理問題。
- 成語出處:
- 南朝 陳 張正見《陪衡陽游耆阇詩》:“清風吹麥壟,細雨濯梅林。”
-
4
決斷如流
- 成語拼音:
- jué duàn rú liú
- 成語解釋:
- 決策判斷就像江河下瀉。形容處理問題果斷敏捷。
- 成語出處:
- 《周書 斐漢傳》:“漢善尺牘,尤便簿領,理識明贍,決斷如流。”
-
5
教條主義
- 成語拼音:
- jiào tiáo zhǔ yì
- 成語解釋:
- 不對具體事物進行調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現成原則、概念來處理問題的思想作風
- 成語出處:
- 毛澤東《矛盾論》:“我們的教條主義者在這個問題上的錯誤,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須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認識各別事物的特殊的本質。”
-
6
看人說話
- 成語拼音:
- kàn rén shuō huà
- 成語解釋:
- 指不按規矩辦事,處理問題因人而異
- 成語出處: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8回:“第二要嘴巴會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見了官場說官場上的話,見了生意人說生意場中的話。”
-
7
偏聽偏信
- 成語拼音:
- piān tīng piān xìn
- 成語解釋:
-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聽信一方面的話;就以為真;指處理問題態度不公正;方法不妥當。
- 成語出處:
- 漢 王符《潛夫論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8
偏聽偏言
- 成語拼音:
- piān tīng piān yán
- 成語解釋:
-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聽信一方面,指處理問題態度不公正,方法不妥當
- 成語出處:
- 漢 王符《潛夫論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9
軟硬不吃
- 成語拼音:
- ruǎn yìng bù chī
- 成語解釋:
- 指與對方談判或處理問題時態度很強硬,什么方法均不能使其改變態度
- 成語出處:
- 馮志《敵后武工隊》第三章:“侯扒皮,軟硬不吃。”
-
10
識變從宜
- 成語拼音:
- shí biàn cóng yí
- 成語解釋:
- 謂認識事物的變化,靈活地處理問題。
- 成語出處: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涉務》:“五則使命之臣,取其識變從宜,不辱君命。”
* 關于理問的成語 形容理問的成語 描述理問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