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關于肢體的成語 (10個)

    1

    半身不攝

    成語拼音:
    bàn shēn bù shè
    成語解釋:
    攝:引持。指半邊身不能隨意轉動或半邊癱瘓
    成語出處:
    《魏書·孟鸞傳》:“素被病,面常黯黑,于九殿下暴疾,半身不攝,扶載歸家,其夜亡。”
    2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成語拼音: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sǐ bù jiāng
    成語解釋:
    百足:蟲名,軀干計二十節,切斷后仍能蠕動。僵:僵硬不能活動。比喻勢力雄厚的集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
    成語出處:
    三國 魏 曹冏《六代論》:“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眾也。此言雖小,可以譬大。”
    3

    麻痹大意

    成語拼音:
    má bì dà yì
    成語解釋:
    麻痹:一種病態;身某部分失去知覺。比喻對事物現象不經心;失去警覺;粗心大意。
    成語出處:
    巴金《堅強戰士》:“我要當心,不能麻痹大意,我應當找個隱蔽的地方。”
    4

    骨軟筋酥

    成語拼音:
    gǔ ruǎn jīn sū
    成語解釋:
    形容全身乏力,癱軟的樣子。
    成語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11回:“這些家人聽了這話,越發嚇得骨軟筋酥,連跑也跑不動了。”
    5

    鶴勢螂形

    成語拼音:
    hè shì láng xíng
    成語解釋:
    謂腰纖裊,態輕盈。
    成語出處:
    《紅樓夢》第四九回:“[湘云]腰里緊緊束著一條蝴蝶結子長穗五色宮絳,腳下也穿著鹿皮小靴:越顯得蜂腰猿背,鶴勢螂形。”
    6

    麻木不仁

    成語拼音:
    má mù bù rén
    成語解釋:
    不仁:失去感覺能力。本指神經失去感覺;對刺激沒有感覺。形容思想不敏銳;對事物反應遲鈍;漠不關心。
    成語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7回:“天下作女孩兒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是個女兒便有個女兒情態。”
    7

    痿不忘起

    成語拼音:
    wěi bù wàng qǐ
    成語解釋:
    痿:萎弱。萎弱的人不忘起行。比喻意志堅強
    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韓信列傳》:“仆之思歸,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視也。”
    8

    血肉模糊

    成語拼音:
    xuè ròu mó hu
    成語解釋:
    血流肉爛,無法辨認器官。形容死亡或受傷的慘狀。
    成語出處: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24章:“弟兄們讓不開路,被火車碾的斷腰折骨,血肉模糊。”
    9

    支分節解

    成語拼音:
    zhī fēn jié jiě
    成語解釋:
    亦作“支分族解”。把與關節一一分開。節,關節。族,骨節交錯盤結之處。比喻剖析義理,詳盡中肯。
    成語出處:
    宋·朱熹《〈中庸章句〉序》:“然后此書之旨支分節解,脈絡貫通,詳略相因,巨細畢舉。”
    10

    支紛節解

    成語拼音:
    zhī fēn jié jiě
    成語解釋:
    分解;剁成碎塊。猶言碎尸萬段。
    成語出處:
    漢·荀悅《漢紀·平帝紀》:“校尉公孫賓就斬莽頭,軍人爭莽身,支紛節解,肌肉臠切。”按,《漢書·王莽傳下》“公孫賓就”作“公賓就”。
    * 關于肢體的成語 形容肢體的成語 描述肢體的成語。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