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自下的成語 (10個)
-
1
自下而上
- 成語拼音:
- zì xià ér shàng
- 成語解釋:
- 從下到上
- 成語出處:
- 鄧小平《黨與抗日民主政權》:“有的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有的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總以能教育群眾、糾正錯誤、保證黨的領導為原則。”
-
2
升高自下
- 成語拼音:
- shēng gāo zì xià
- 成語解釋:
- 升:上升,提高。比喻事情循序進行由淺入深
- 成語出處:
- 《尚書·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
-
3
自鄶而下
- 成語拼音:
- zì kuài ér xià
- 成語解釋:
- 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評論。同“自鄶以下”。
- 成語出處:
- 郭沫若《雄雞集 關于大規模搜集民歌問題》:“太史公的觀點是反統治者的,所以《史記》所提供的史料,比《漢書》可貴,后來的史官更是自鄶而下了。”
-
4
自上而下
- 成語拼音:
- zì shàng ér xià
- 成語解釋:
- 從上到下
- 成語出處:
- 鄧小平《黨與抗日民主政權》:“有的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有的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總以能教育群眾、糾正錯誤、保證黨的領導為原則。”
-
5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召之
- 成語拼音: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zhào zhī
- 成語解釋:
- 庸人:平凡的人。指本來沒有事,自己瞎著急或自找麻煩
- 成語出處: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姚安公曰:‘天下本無事,庸人自召之’,其此公之謂乎?”
-
6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 成語拼音:
- táo lǐ bù yán,xià zì chéng háng
- 成語解釋:
- 古諺語。比喻實至名歸。
- 成語出處:
- 晉 潘岳《太宰魯武公誄》:“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沒能彌彰。”
-
7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成語拼音:
- táo lǐ bù yán,xià zì chéng xī
- 成語解釋:
- 。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將軍列傳論》:“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
8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 成語拼音:
- táo lǐ wú yán,xià zì chéng xī
- 成語解釋:
- 古諺語。比喻實至名歸。
- 成語出處:
- 宋 辛棄疾《一剪梅 獨立蒼茫醉不歸》詞:“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
9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成語拼音: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rǎo zhī
- 成語解釋:
- 指本來沒有事,自己瞎著急或自找麻煩。
- 成語出處:
- 《新唐書 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
-
10
自鄶以下
- 成語拼音:
- zì kuài yǐ xià
- 成語解釋:
- 吳國的季禮在魯國看周代的樂舞,對于各諸侯國的樂曲都有評論,但從劊國以下他就沒有再表示意見。比喻從某某以下就不值得評論。
- 成語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自鄶以下無譏焉。”
* 關于自下的成語 形容自下的成語 描述自下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