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輿論的成語 (23個)
-
1
物論沸騰
- 成語拼音:
- wù lùn fèi téng
- 成語解釋:
- 沸騰:水涌起的樣子。議論紛紛,指輿論強烈
- 成語出處:
- 宋·蘇舜欽《詣匭疏·景祐五年》:“降麻之后,物論沸騰,故疾纏其身,災仍于國。”
-
2
物議沸騰
- 成語拼音:
- wù yì fèi téng
- 成語解釋:
- 議論紛紛。指輿論強烈。
- 成語出處:
- 宋 蘇舜欽《詣匭疏 景佑五年》:“降麻之后,物論沸騰,故疾纏其身,災仍于國。”
-
3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成語拼音:
- zhòng kǒu shuò jīn,jī huǐ xiāo gǔ
- 成語解釋:
- 鑠金:熔化金屬;積毀:積累的毀謗;銷骨:熔化骨頭。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紛紛而來的毀謗足以致人于死地。比喻輿論力量的強大
- 成語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4
眾口銷金
- 成語拼音:
- zhòng kǒu xiāo jīn
- 成語解釋:
- 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比喻輿論影響的強大。亦喻眾口同聲可混淆視聽。見“眾口鑠金”。
- 成語出處:
- 漢 焦贛《易林 萃之巽》:“眾口銷金,愆言不驗。”
-
5
大出風頭
- 成語拼音:
- dà chū fēng tóu
- 成語解釋:
- 指成為輿論注意的中心,出頭露面,顯示個人的表現
- 成語出處:
- 林語堂《談中西文化》:“記得民國二十四年,中國戲劇詩文在外國大出風頭。”
-
6
大干物議
- 成語拼音:
- dà gān wù yì
- 成語解釋:
- 干:冒犯;物議:眾人的議論。引起眾多的議論或引起輿論的不滿
- 成語出處: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9回:“恐怕他擺出老前輩的架子來,那是大干物議的。”
-
7
大喊大吼
- 成語拼音:
- dà hǎn dà hǒu
- 成語解釋:
- 大聲叫嚷,形容大肆宣傳,大造輿論
- 成語出處:
- 鄧小平《重要的是做好經常工作》:“不是鞏固這幾年大喊大吼的東西,而是鞏固原來長期積累下來的好經驗、好作風、好做法。”
-
8
大喊大叫
- 成語拼音:
- dà hǎn dà jiào
- 成語解釋:
- 大聲叫嚷,形容大肆宣傳,大造輿論。
- 成語出處: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59章:“吳毓鱗首先大喊大叫,‘內閣不能統一,我們不如及早下臺。’”
-
9
飛短流長
- 成語拼音:
- fēi duǎn liú cháng
- 成語解釋:
- 指散布流言;撥弄是非;制造錯誤輿論。飛:飛傳;流:散布。
- 成語出處: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封三娘》:“妾來當須秘密。造言生事者,飛短流長,所不堪受。”
-
10
緊鑼密鼓
- 成語拼音:
- jǐn luó mì gǔ
- 成語解釋:
- 鑼鼓點敲得很密。比喻公開活動前的緊張的輿論準備。
- 成語出處:
- 劉紹棠《狼煙》:“綠樹蔥蘢的太子鎮里,傳出一陣陣緊鑼密鼓的喧響。”
-
11
街談市語
- 成語拼音:
- jiē tán shì yǔ
- 成語解釋:
- 大街小巷里人們的議論。指群眾輿論
- 成語出處:
- 宋·周紫芝《竹坡詩話》:“東坡云:‘街談市語皆可入詩,但要人熔化耳。’”
-
12
口壅若川
- 成語拼音:
- kǒu yōng ruò chuān
- 成語解釋:
-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輿論之害。
- 成語出處:
-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
13
鳴鑼開道
- 成語拼音:
- míng luó kāi dào
- 成語解釋:
- 鳴鑼:敲鑼。封建時代官吏出行時;前面差役敲鑼;吆喝行人回避。現多比喻為某種事物的產生制造輿論。
- 成語出處: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99回:“大凡官府出街,一定是鳴鑼開道的。”
-
14
冒天下之大不韙
- 成語拼音:
- 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éi
- 成語解釋:
- 不韙:不是,錯誤。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認為不對的事情。指不顧輿論的遣責而去干壞事。
- 成語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
15
群口鑠金
- 成語拼音:
- qún kǒu shuò jīn
- 成語解釋:
- 鑠:熔化。眾口一詞能夠把金屬熔化。指輿論可以混淆是非
- 成語出處:
- 宋·李綱《謝親筆札子》:“陛下察其心于群口鑠金之際,薄其罪于眾人欲殺之時。”
-
16
敲鑼打鼓
- 成語拼音:
- qiāo luó dǎ gǔ
- 成語解釋:
- ①謂歡慶祝賀。②形容大造聲勢,大肆進行輿論宣揚。
- 成語出處:
- 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我們取得那么大的勝利,人家服服貼貼,敲鑼打鼓。”
-
17
清議不容
- 成語拼音:
- qīng yì bù róng
- 成語解釋:
- 清議:公正的評論。行為不正,輿論不容許
- 成語出處:
- 宋·蘇舜欽《杜公求退第一表》:“臣若肆然自處,默無所為,清議不容,素履將喪。”
-
18
紙筆喉舌
- 成語拼音:
- zhǐ bǐ hóu shé
- 成語解釋:
- 指社會輿論
- 成語出處:
- 魯迅《題記》:“真所謂‘事實勝于雄辯’,又何待于紙筆喉舌的批評。”
-
19
攢鋒聚鏑
- 成語拼音:
- zǎn fēng jù dí
- 成語解釋:
- 受到眾多的刀箭圍攻。比喻備受輿論斥責。
- 成語出處:
- 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二·宰相子應舉》:“四明在位久,卒被惡聲以去,歸里至與璽丞不相見。初不難借其子以市公,終于攢鋒聚鏑,受前人未有之彈射。”
-
20
眾口鑠金
- 成語拼音:
- zhòng kǒu shuò jīn
- 成語解釋:
- 人人這么說;足以熔化金(鑠:熔化)。比喻輿論力量大;也比喻謠言多使是非混淆。
- 成語出處:
- 《國語 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 關于輿論的成語 形容輿論的成語 描述輿論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