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行軍的成語 (16個)
-
1
開路先鋒
- 成語拼音:
- kāi lù xiān fēng
- 成語解釋:
- 原指軍隊中的先行分隊;他們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為后行的大部隊創造行軍作戰的條件。后泛指行動、事業的先行者、帶頭人。
- 成語出處: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卷:“你只把(彈弓)背在身上,一路雖然抵不得萬馬千軍,大約也算得一個開路的先鋒,保鏢的壯士。”
-
2
偃旗息鼓
- 成語拼音:
- yǎn qí xī gǔ
- 成語解釋:
- 偃:放倒;息:停止。原指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后用以指休戰或不聲不響停止行動。
- 成語出處: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趙云傳》:“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裴松之注引《趙云別傳》:“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
-
3
名列前茅
- 成語拼音:
- míng liè qián máo
- 成語解釋:
- 名:名次;前茅:春秋時楚國用茅草做報警用的旌旗;行軍時拿著走在隊伍的前面;作為報警的信號;故稱“前茅”。比喻名次掛在前面。多指考試或競賽等。
- 成語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蔿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后勁。”
-
4
行軍動眾
- 成語拼音:
- xíng jūn dòng zhòng
- 成語解釋:
- 眾:大隊人馬。舊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 成語出處: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朗傳》:“且雨水方盛,非行軍動眾之時。”
-
5
臥旗息鼓
- 成語拼音:
- wò qí xī gǔ
- 成語解釋:
- 息鼓:停止敲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隱蔽行軍,不暴露目標
- 成語出處: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郭沖三事曰:“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酒。”
-
6
擊鞭錘鐙
- 成語拼音:
- jī biān chuí dèng
- 成語解釋:
- 謂驅馬疾行。指急行軍。
- 成語出處:
- 清·李漁《奈何天·攢羊》:“破釜焚舟,擊鞭錘鐙,休怕風寒雪冷。”
-
7
卷旗息鼓
- 成語拼音:
- juǎn qí xī gǔ
- 成語解釋:
- 猶偃旗息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 成語出處:
- 清 孫郁《繡幃燈 公討》:“須等那不賢之婦親口道允,我等才卷旗息鼓,暫寬一時。”
-
8
鉗馬銜枚
- 成語拼音:
- qián mǎ xián méi
- 成語解釋:
- 鉗馬:夾馬嘴器具;枚:形似筷子的工具。古代行軍時防止喧嘩鉗馬口,人銜枚
- 成語出處:
- 南朝·宋·袁淑《防御索虜議》:“宜選敢悍數千,騖行潛掩,偃旗裹甲,鉗馬銜枚。”
-
9
臥鼓偃旗
- 成語拼音:
- wò gǔ yǎn qí
- 成語解釋:
- 臥鼓:停止敲鼓;偃旗:放倒旗子。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隱蔽行軍,不暴露目標
- 成語出處:
- 《周書·王思政傳》:“東魏太尉高岳、行臺慕容紹宗、同劉豐生等,率步騎十萬來攻潁川,城內臥鼓偃旗,若無人者。”
-
10
銜枚疾走
- 成語拼音:
- xián méi jí zǒu
- 成語解釋:
- 銜:用嘴含;枚:像筷子的東西,兩頭有帶,可系于頸上;疾走:快走。形容夜晚秘密急行軍。
- 成語出處:
- 宋 歐陽修《秋聲賦》:“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
11
黃屋左纛
- 成語拼音:
- huáng wū zuǒ dào
- 成語解釋:
- 黃屋:古代皇帝的車蓋;纛:古代行軍中或重要典禮上的大旗。指帝王坐的車子
- 成語出處:
- 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紀信乃乘王車,黃屋左纛。”
-
12
卷甲銜枚
- 成語拼音:
- juàn jiǎ xián méi
- 成語解釋:
- 謂行軍時輕裝疾進,保持肅靜,以利奇襲。
- 成語出處:
- 《北史·隋紀下·煬帝》:“其外輕赍游闕,隨機赴響,卷甲銜枚,出其不意。”
-
13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 成語拼音:
- míng xiū zhàn dào,àn dù chén cāng
- 成語解釋:
- 棧道,是指在懸崖峭壁的險要地方鑿孔支架,鋪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軍、運輸糧草輜重,也可供馬幫商旅通行。陳倉,是古代縣名(今陜西省寶雞市東),是漢中通向關中的咽喉要道。本義是指劉邦將從漢中出兵攻項羽時,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 成語出處:
- 元 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
14
仆旗息鼓
- 成語拼音:
- pū qí xī gǔ
- 成語解釋:
- 息:停止。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隱蔽行軍,不暴露目標。比喻無聲無息地停止運動
- 成語出處:
- 《新唐書·南蠻傳》:“會蠻踵來,還攻大度河,仆旗息鼓。”
-
15
退避三舍
- 成語拼音:
- tuì bì sān shè
- 成語解釋:
- 后退九十里。比喻為避免沖突;向對方作出回避或讓步。舍:古時行軍;一舍為三十里。
- 成語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
16
退徙三舍
- 成語拼音:
- tuì xǐ sān shě
- 成語解釋:
- 舍:古時行軍,一舍為三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 成語出處:
- 漢·王充《論衡·變虛篇》:“夫三惡言不能使熒惑守心,三善言安能使熒惑退徙三舍?”
* 關于行軍的成語 形容行軍的成語 描述行軍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