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規勸的成語 (13個)
-
1
苦口婆心
- 成語拼音:
- kǔ kǒu pó xīn
- 成語解釋:
- 苦口:不厭其煩地反復勸說與開導;婆心:老婆婆的心腸;指好意、善意。好心好意;不厭其煩地勸說或開導。形容耐心懇切地再三規勸。
- 成語出處: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泉州道匡禪師》:“問:‘學人根思遲回,乞師曲運慈悲,開一線道。’師曰:‘遮個是老婆心。’”
-
2
以規為瑱
- 成語拼音:
- yǐ guī wéi tiàn
- 成語解釋:
- 規:規勸;瑱:古人冠冕上垂在兩側以塞耳的玉。把規勸的話當作塞耳的瑱。比喻不聽別人的規勸。
- 成語出處:
- 《國語·楚語上》:“賴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盡乎!其又以規為瑱也。”
-
3
犯顏敢諫
- 成語拼音:
- fàn yán gǎn jiàn
- 成語解釋:
- 犯顏:冒犯君主或尊長的顏面;諫:以直言規勸。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而極力規勸
- 成語出處:
- 唐·劉蕡《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策》:“臣誠不佞,有匡國致君之術,無位而不得行;有犯顏敢諫之心,無路而不得達。”
-
4
犯顏進諫
- 成語拼音:
- fàn yán jìn jiàn
- 成語解釋:
- 犯顏:冒犯君主或尊長的顏面;諫:以直言規勸。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而極力規勸
- 成語出處:
- 《舊唐書·魏征傳》:“征狀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膽智,每犯顏進諫,雖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
5
犯顏極諫
- 成語拼音:
- fàn yán jí jiàn
- 成語解釋:
- 犯顏:冒犯君主或尊長的顏面、威嚴;極諫:以直言規勸(常用下對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而極力規勸其改正錯誤。
- 成語出處: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犯顏極諫,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諫臣。”
-
6
犯顏苦諫
- 成語拼音:
- fàn yán kǔ jiàn
- 成語解釋:
- 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當面直言規勸
- 成語出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6回:“今日公瑾怒責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顏苦諫;先生是客,何故袖手旁觀,不發一語?”
-
7
苦語軟言
- 成語拼音:
- kǔ yǔ ruǎn yán
- 成語解釋:
- 苦語:逆耳的忠言;軟言:委婉的話。指善意規勸人的各種話語
- 成語出處:
- 南朝·梁·劉孝綽《棲隱寺碑》:“苦語軟言,隨方弘訓。”
-
8
佩韋佩弦
- 成語拼音:
- pèi wéi pèi xián
- 成語解釋:
- 韋:熟牛皮,弦:弓弦。原指西門豹性急,佩韋自戒;董安于性緩,佩弦自戒。原形容隨時警戒自己。后常比喻有益的規勸。
- 成語出處:
- 《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緩己;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故佩弦以自急。”
-
9
飾非拒諫
- 成語拼音:
- shì fēi jù jiàn
- 成語解釋:
- 飾:掩飾;非:錯誤;諫:直言規勸。拒絕勸告,掩飾錯誤。
- 成語出處:
- 《荀子 成相》:“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
-
10
韋弦之佩
- 成語拼音:
- wéi xián zhī pèi
- 成語解釋:
- 韋:熟牛皮,弦:弓弦。原指西門豹性急,佩韋自戒;董安于性緩,佩弦自戒。原形容隨時警戒自己。后常比喻有益的規勸。
- 成語出處:
- 《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緩己;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故佩弦以自急。”
-
11
主文譎諫
- 成語拼音:
- zhǔ wén jué jiàn
- 成語解釋:
- 主文:用譬喻來規勸;譎諫:委婉諷刺。通過詩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進行諷諫。
- 成語出處:
- 《毛詩序》:“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12
正言直諫
- 成語拼音:
- zhèng yán zhí jiàn
- 成語解釋:
- 以正義之語,規勸皇帝、上級、長輩或朋友。
- 成語出處:
- 三國 魏 桓范《諫爭》:“今正言直諫,則近死辱而遠榮寵,人情何好焉,此乃欲忠于主耳!”
-
13
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
- 成語拼音:
- zhì zú yǐ jù jiàn,yán zú yǐ shì fēi
- 成語解釋:
- 智:智謀,指巧詐,詭辯;諫:規勸。巧詐足夠拒絕別人的規勸,言辭足夠掩飾自己的過失
- 成語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 關于規勸的成語 形容規勸的成語 描述規勸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