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譏諷的成語 (11個)
-
1
反唇相譏
- 成語拼音:
- fǎn chún xiāng jī
- 成語解釋:
- 反唇:原指翻嘴唇表示不服氣;引申為頂嘴。譏:諷刺、挖苦、嘲笑。反過嘴來譏諷對方。
- 成語出處:
- 清 俞樾《古書疑義舉例 誤增不字義》:“于是知不善讀書而率臆妄改,皆與古人反唇相譏也。”
-
2
對牛彈琴
- 成語拼音:
- duì niú tán qín
- 成語解釋:
- ①比喻對蠢人談論高深的道理;白費口舌(主要譏笑聽話的人聽不出所以)。②比喻說話時不看對象(主要譏諷說話的人);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對外行人說內行話。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
- 成語出處:
- 漢 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
3
拙眼譏評
- 成語拼音:
- zhuō yǎn jī píng
- 成語解釋:
- 拙眼:見識淺陋。自己見識淺陋卻喜歡譏諷別人
- 成語出處:
- 宋·陸游《雜興十首》詩:“觀人如觀玉,拙眼喜譏評。”
-
4
南蠻鴃舌
- 成語拼音:
- nán mán jué shé
- 成語解釋:
- 鴃:即伯勞。原為孟子譏諷楚人許行說話如鳥語。后用以譏笑操南方方言的人。
- 成語出處:
- 《孟子 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
5
尺二秀才
- 成語拼音:
- chǐ èr xiù cái
- 成語解釋:
- 舊時用以譏諷寫俗字的書生。“尺二”即指當時“盡”字的俗體“盡”字。
- 成語出處:
- 宋·孫奕《履齋示兒編·文說·聲畫押韻貴乎審》:“誠齋先生楊公考校湖南漕試,……先生見卷子上書‘盡’字作‘盡’,必欲擯斥。考官乃上庠人,力爭不可。先生云:‘明日揭榜,有喧傳以為場屋取得個尺二秀才,則吾輩將胡顏?’竟黜之。”
-
6
黃口孺子
- 成語拼音:
- huáng kǒu rú zǐ
- 成語解釋:
- 黃口:兒童;孺子:小孩子。常用以譏諷別人年幼無知。
- 成語出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3回:“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
-
7
黃口小兒
- 成語拼音:
- huáng kǒu xiǎo ér
- 成語解釋:
- 黃口:兒童;小兒:小孩子。常用以譏諷別人年幼無知。
- 成語出處:
- 唐 許碏《題南岳招仙觀壁上》詩:“黃口小兒初學行,唯知日月東西生。”
-
8
千人一面
- 成語拼音:
- qiān rén yī miàn
- 成語解釋:
- 眾多人一個臉譜。多用以譏諷文藝創作上的雷同。
- 成語出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7回:“列公要知這‘一宿無話’四個字怎的個講法?這四個字,久已作了小說部中千人一面的流口常談。”
-
9
善財難舍
- 成語拼音:
- shàn cái nán shě
- 成語解釋:
- 善財:原為釋迦牟弟子名,后取“善”之“愛惜”意,指“愛惜錢財”。舍:施舍。指人愛惜錢財,不愿施舍于人。常用來譏諷人非常吝嗇。
- 成語出處: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2回:“菩薩罵道:‘你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這善財也難舍。”
-
10
誤人子弟
- 成語拼音:
- wù rén zǐ dì
- 成語解釋:
- 指誤導別人的孩子,亦用來譏諷不稱職的老師
- 成語出處: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9回:“先生犯了這樣小錯,就要打手心,那終日曠功誤人子弟的,豈不都要打殺么?”
-
11
一錢太守
- 成語拼音:
- yī qián tài shǒu
- 成語解釋:
- 比喻值得稱贊的廉潔的官吏。或譏諷那些貪官污吏貪財
- 成語出處:
- 清·李漁《無聲戲》第二回:“成都有個知府,做官極其清正,有一錢太守之名。”
* 關于譏諷的成語 形容譏諷的成語 描述譏諷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