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識字的成語 (6個)
-
1
目不識書
- 成語拼音:
- mù bù shí shū
- 成語解釋:
- 謂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不甚識字或不識字。
- 成語出處:
-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第16卷:“目不識書,而能口占作詩,頗有才思。”
-
2
知書識字
- 成語拼音:
- zhī shū shí zì
- 成語解釋:
- 指有文化修養
- 成語出處:
- 明·馮惟敏《朝天子·自遣》曲:“海翁,命窮,百不會,千無用。知書識字總成空。”
-
3
不識之無
- 成語拼音:
- bù shí zhī wú
- 成語解釋:
- 識:認識。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 成語出處:
- 唐 白居易《與元九書》:“仆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于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仆者,仆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
-
4
紇字不識
- 成語拼音:
- hé zì bù shí
- 成語解釋:
- 識:認識。指人不識字
- 成語出處:
- 《通俗編·文學》引《懶真子》:“汝紇字不識耶!”
-
5
識字知書
- 成語拼音:
- shí zì zhī shū
- 成語解釋:
- 謂有文化知識。
- 成語出處:
- 清·李漁《奈何天·慮婚》:“莫說別個,就是闕忠輩呵,一般也貌昂藏,識字知書,怎奈這命低微,執鐙隨鞭。”
-
6
目不識字
- 成語拼音:
- mù bù shí zì
- 成語解釋:
- 指一個字也不認得
- 成語出處:
- 清·顧炎武《與友人論門人書》:“矧納貲之例行,而目不識字者可為郡邑博士。”
* 關于識字的成語 形容識字的成語 描述識字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