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匪字的成語 (16個)
-
1
匪朝伊夕
- 成語拼音:
- fěi cháo yī xī
- 成語解釋:
- ①不止一日。②非晨即夕。極言時間之短。
- 成語出處:
- 《周書·文帝紀上》:“今若召悅授以內官,臣列旆東轅,匪朝伊夕。”
-
2
匪匪翼翼
- 成語拼音:
- féi féi yì yì
- 成語解釋:
- 匪匪:馬行走不停的樣子;翼翼:有次序的樣子。形容車馬行走時陣容整齊、威武。
- 成語出處:
- 《詩經·小雅·四牡》:“四牡匪匪。”《詩經·小雅·采芑》:“四騏翼翼。”《禮記·少儀》:“車馬之美,匪匪翼翼。”
-
3
匪躬之操
- 成語拼音:
- fěi gōng zhī cāo
- 成語解釋:
- 躬:自身;匪躬:指為君主盡忠而不顧自身。指不顧自家性命而盡忠王室的節操
- 成語出處:
- 《晉書·劉隗傳》:“臣亡祖先臣隗,昔荷殊寵,匪躬之操,猶存舊史,有志無時,懷恨黃泉。”
-
4
匪躬之節
- 成語拼音:
- fěi gōng zhī jié
- 成語解釋:
- 躬:自身;匪躬:指為君主盡忠而不顧自身;節:節操。指不顧自家性命而盡忠王室的節操
- 成語出處:
- 《晉書·李胤傳》:“詔以胤忠允高亮,有匪躬之節,使領司隸校尉。”
-
5
匪夷匪惠
- 成語拼音:
- fěi jí fěi huì
- 成語解釋:
-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時魯國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備這兩位賢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駕馭的人。
- 成語出處:
- 《舊唐書·司空圖傳》:“匪夷匪惠,難居公正之明;載省載思,當徇棲衡之志,可放還山。”
-
6
匪石匪席
- 成語拼音:
- fěi shí fěi xí
- 成語解釋:
- 不是石,不是席。意為石可轉而心不可轉,席可卷而心不可卷。比喻意志堅定,永不變心。
- 成語出處:
- 《詩經·邶風·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
7
匪石之心
- 成語拼音:
- fěi shí zhī xīn
- 成語解釋:
- 比喻堅貞不渝
- 成語出處:
- 《詩經 邶風 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
8
匪異人任
- 成語拼音:
- fěi yì rén rèn
- 成語解釋:
- 異人:別人;任:承擔。表示責任不能推諉,要自己負責
- 成語出處:
- 孫中山《救國之急務》:“吾四萬萬同胞乎!諸君固民國之主人也,喚起天下,驅除此丑類者,匪異人任。”
-
9
匪夷所思
- 成語拼音:
- fěi yí suǒ sī
- 成語解釋:
- 匪;即“非”;不是;夷:通“彝”;法度、常規;引申為尋常的;一般的。不是根據常理所想象出來的。形容人的思想、言談、技藝、事情等離奇;超出尋常。
- 成語出處:
- 《周易 渙》:“渙有丘,匪夷所思。”
-
10
匪伊朝夕
- 成語拼音:
- fěi yí zhāo xī
- 成語解釋:
- 不止一個早晨一個晚上。指是子不少。
- 成語出處: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嬰寧》:“我有志,匪伊朝夕。”
-
11
蹇諤匪躬
- 成語拼音:
- jiǎn è fěi gōng
- 成語解釋:
- 見“蹇蹇匪躬”。
- 成語出處:
-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張九齡在相位,有蹇諤匪躬之誠,元宗既在位年深,稍怠庶政,每見帝無不極言得失。”
-
12
蹇蹇匪躬
- 成語拼音:
- jiǎn jiǎn fěi gōng
- 成語解釋:
- 蹇,通“謇”。指為君國而忠直諫諍。亦作“蹇諤匪躬”。
- 成語出處:
- 《易 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
13
蹇之匪躬
- 成語拼音:
- jiǎn zhī fěi gōng
- 成語解釋:
- 見“蹇蹇匪躬”。
- 成語出處:
- 清·錢謙益《匪齋記》:“《蹇》之六二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安知上不以蹇之匪躬勖子乎?”
-
14
夙夜匪解
- 成語拼音:
- sù yè fěi jiě
- 成語解釋:
- 見“夙夜匪懈”。
- 成語出處:
- 《詩經·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
15
受益匪淺
- 成語拼音:
- shòu yì fěi qiǎn
- 成語解釋:
- 匪:通“非”。得到的好處很多
- 成語出處:
- 清·唐蕓洲《七劍十三俠》第56回:“若能眾位豪杰常常聚首,教導小兒,卻是受益匪淺!”
-
16
夙夜匪懈
- 成語拼音:
- sù yè fěi xiè
- 成語解釋:
- 日夜勤勞;不怠惰。夙夜:早晚;匪:不;懈:松懈;懈怠。
- 成語出處:
- 晉 司馬彪《續漢書》:“熹為衛尉,盡心事上,夙夜匪懈。”
* 匪的成語,帶匪字的成語,包含匪字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