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家字的成語 (332個)
-
1
安國寧家
- 成語拼音:
- ān guó níng jiā
- 成語解釋:
- 指治理國家。
- 成語出處: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大丈夫將終,不問安國寧家之術,乃作兒女子相問。”
-
2
愛國如家
- 成語拼音:
- ài guó rú jiā
- 成語解釋:
- 指帝王像愛撫自己的家室一樣愛國愛民。
- 成語出處:
- 漢 荀悅《漢紀 惠帝紀》:“封建諸侯各世其位,欲使親民如子、愛國如家。”
-
3
愛國一家
- 成語拼音:
- ài guó yī jiā
- 成語解釋:
- 熱愛祖國,像一家人
- 成語出處:
- 《人民日報》1958.10.11:“都本著‘愛國一家’的原則,采取既往不咎的態度。”
-
4
挨家挨戶
- 成語拼音:
- āi jiā āi hù
- 成語解釋:
- 挨:依次;順次。一家一戶;戶戶不漏。
- 成語出處:
- 老舍《四世同堂》:“自從他作了副里長,隨著白巡長挨家挨戶地收銅鐵,他的美譽便降落了許多。”
-
5
挨家按戶
- 成語拼音:
- āi jiā àn hù
- 成語解釋:
- 挨:依次,順次。一家一戶,戶戶不漏
- 成語出處:
- 老舍《四世同堂》:“自從他作了副里長,隨著白巡長挨家按戶地收銅鐵,他的美譽便降落了許多。”
-
6
阿家阿翁
- 成語拼音:
- ā jiā ā wēng
- 成語解釋:
- 阿:助詞,用在稱呼的前頭;家:通“姑”,丈夫的母親;翁:丈夫的父親。公公婆婆
- 成語出處:
- 唐 趙璘《因話錄》第一卷:“諺云: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翁。”
-
7
安家落戶
- 成語拼音:
- ān jiā luò hù
- 成語解釋:
- 安:安置;落戶:指定居。①在一個新的地方安家定居。有時指干部到基層長期居住。②也比喻某種動物、植物被移至某地后能生長繁殖。
- 成語出處:
- 丁玲《杜晚香》:“我們決心在這里安家落戶。”
-
8
安家樂業
- 成語拼音:
- ān jiā lè yè
- 成語解釋:
- 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從事其職業
- 成語出處:
- 東漢 班固《漢書 谷永傳》:“薄收賦稅,毋殫民財,使天下梨元咸安家樂業。”
-
9
安家立業
- 成語拼音:
- ān jiā lì yè
- 成語解釋:
- 安置家庭;創立事業。也指長期在一個地方勞動和生活。
- 成語出處:
- 梁斌《漫談的創作(代序)》:“于是背起鋪蓋卷下了關東,在關東挖參、淘金,積了一些錢,回來安家立業,準備報仇。”
-
10
罷黜百家
- 成語拼音:
- bā chù bǎi jiā
- 成語解釋:
- 罷黜:廢棄不用。原指排除諸子雜說,專門推行儒家學說。也比喻只要一種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 成語出處:
- 東漢 班固《漢書 武帝紀贊》:“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
11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
- 成語拼音:
- bù chī bù lóng,bù zuò ā jiā wēng
- 成語解釋:
- 指作為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涂
- 成語出處: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92回:“又道‘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這個笑話,細細想去,卻很有意味。”
-
12
不癡不聾,不做家翁
- 成語拼音:
- bù chī bù lóng,bù zuò jiā wēng
- 成語解釋:
- 指作為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涂
- 成語出處: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第224卷:“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為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
-
13
敗國喪家
- 成語拼音:
- bài guó sàng jiā
- 成語解釋:
- 敗:衰敗,淪亡;喪:喪失。使國家淪亡,家庭敗落
- 成語出處:
- 《晉書 列女傳 劉聰妻劉氏》:“自古敗國喪家,未始不由婦人者也。”
-
14
敗國亡家
- 成語拼音:
- bài guó wáng jiā
- 成語解釋:
- 使國家淪亡,家庭敗落。
- 成語出處:
- 參見“敗國喪家”。
-
15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 成語拼音:
- bǎi huā qí fàng,bǎi jiā zhēng míng
- 成語解釋:
- 比喻藝術及科學的不同派別及風格自由發展與爭論
- 成語出處:
- 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
-
16
保家衛國
- 成語拼音:
- bǎo jiā wèi guó
- 成語解釋:
- 保衛家鄉和祖國。
- 成語出處:
- 冰心《跟小朋友談訪埃觀感》:“在保家衛國的強烈感情里,我們兩國人民是血肉相連的!”
-
17
敗家子
- 成語拼音:
- bài jiā zǐ
- 成語解釋:
- 指任意揮霍家產的不成器的子弟或任意浪費國家財物的人
- 成語出處:
- 老舍《詩人》:“這些行動都是有失正統的,故每每呼詩人為怪人、為狂士、為敗家子。”
-
18
邦家之光
- 成語拼音:
- bāng jiā zhī guāng
- 成語解釋:
- 邦:諸侯國;家:大夫的封地。指國家的光榮
- 成語出處:
- 《詩經·小雅·南山有臺》:“樂只君子,邦家之光。”
-
19
百家爭鳴
- 成語拼音:
- bǎi jiā zhēng míng
- 成語解釋:
- 百家:原指先秦時代各種思想流派;后指各種政治、學術思想;鳴:指發表意見。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陰陽、名、縱橫、雜、農等名家稱為諸子百家。他們各自著書立說;在政治上、學術上展開爭論呈現出繁榮景象;后世稱為百家爭鳴。今指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 成語出處:
- 東漢 班固《漢書 藝文志》:“凡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聯合諸侯。”
-
20
百家諸子
- 成語拼音:
- bǎi jiā zhū zǐ
- 成語解釋:
- 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諸子:指孔子、老子、莊子、荀子等。后來對先秦學術思想派別的總稱
- 成語出處:
- 晉·常璩《華陽國志·梓橦人士》:“自五經四部、百家諸子、伎藝算計、卜數醫術。”
* 家的成語,帶家字的成語,包含家字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