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燥字的成語 (11個)
-
1
唇焦口燥
- 成語拼音:
- chún jiāo kǒu zào
- 成語解釋:
- 焦:干。形容說話過多而口唇干燥。
- 成語出處:
- 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
2
干燥無味
- 成語拼音:
- gān zào wú wèi
- 成語解釋:
- 味:滋味,趣味。干巴巴的毫無趣味
- 成語出處:
- 艾蕪《文學手冊·怎樣獲得文學的工具》:“這首歌,前頭三句都是平鋪直敘,顯得干燥無味,一加尾后一句,便格外明快生動起來。”
-
3
口干舌燥
- 成語拼音:
- kǒu gān shé zào
- 成語解釋:
- 非常干渴。多形容天熱或說話很多;費盡口舌。
- 成語出處:
- 三國 魏 曹植《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干;今日相樂,皆當喜歡。”
-
4
口燥唇干
- 成語拼音:
- kǒu zào chún gān
- 成語解釋:
- 口腔和嘴唇都干了。形容話說得很多或費盡口舌。
- 成語出處: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相和歌辭十一 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干。今日相樂,皆當喜歡。”
-
5
枯燥乏味
- 成語拼音:
- kū zào fá wèi
- 成語解釋:
- 枯燥:單調無趣。指單調缺乏情趣興味
- 成語出處: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8章:“一個人開車真是枯燥乏味。如果潤生在旁邊坐著,他們還能說點什么。”
-
6
口燥喉干
- 成語拼音:
- kǒu zào hóu gān
- 成語解釋:
- 燥:干。形容非常干渴
- 成語出處:
- 老舍《趙子曰》:“直喊到他口燥喉干,心中發空,才打道進城回公寓。”
-
7
枯燥無味
- 成語拼音:
- kū zào wú wèi
- 成語解釋:
- 單調呆板;毫無趣味。
- 成語出處:
-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因此,群眾就不歡迎他們枯燥無味的宣傳,我們也不需要這樣憋腳的不中用的宣傳家。”
-
8
生發未燥
- 成語拼音:
- shēng fà wèi zào
- 成語解釋:
- 胎發未干。用以指孩童之時。
- 成語出處:
- 《宋書 索虜傳》:“燾大怒,謂奇曰:‘我生頭發未燥,便聞河南是我家地。’”
-
9
推燥居濕
- 成語拼音:
- tuī zào jū shī
- 成語解釋:
- 把干的地方讓給幼兒,自己睡在濕的地方。形容撫育孩子的辛勞。
- 成語出處:
- 《孝經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養殷勤,推燥居濕,絕少分甘。”
-
10
炙冰使燥
- 成語拼音:
- zhì bīng shǐ zào
- 成語解釋:
- 炙:烤。用火烤冰,想使它干燥。比喻事情辦不到。
- 成語出處:
- 晉 葛洪《抱樸子 刺驕》:“欲望肅雍濟濟,后生有式,是猶炙冰使燥,積灰令熾矣。”
-
11
燥荻枯柴
- 成語拼音:
- zào dí kū chái
- 成語解釋:
- 荻:荻草,似蘆葦。干燥的荻草,干枯的柴木。指易燃之物
- 成語出處: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獻帝建安13年》:“乃取蒙沖半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備走舸,系于其尾。”
* 燥的成語,帶燥字的成語,包含燥字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