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茅字的成語 (31個)
-
1
波流茅靡
- 成語拼音:
- bō liú máo mǐ
- 成語解釋:
- 隨波逐流,隨風而倒。比喻胸無定見,趨勢而行。
- 成語出處:
- 《明史 趙炳然傳》:“世宗朝,璁、萼、言、嵩相繼用事,六卿之長不得其職。大都波流茅靡,淟涊取容。”
-
2
拔茅連茹
- 成語拼音:
- bá máo lián rú
- 成語解釋:
- 茅:白茅,一種多年生的草;茹:植物根部互相牽連的樣子。比喻互相推薦,用一個人就連帶引進許多人。
- 成語出處:
- 《周易 泰》:“拔茅茹,以其匯。”王弼注:“茅之為物,拔其根而相牽引者也。茹,相牽引之貌也。”
-
3
初出茅廬
- 成語拼音:
- chū chū máo lú
- 成語解釋:
- 茅廬:草屋。原意指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接受邀請;就任軍師;首戰用計火燒博望坡;大敗曹兵;立下了戰功。后比喻剛進入社會或工作崗位;缺乏經驗。
- 成語出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9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
4
草茅之臣
- 成語拼音:
- cǎo máo zhī chén
- 成語解釋:
- 草茅:雜草。比喻在野無權的人
- 成語出處:
- 《儀禮·士相見禮》:“在野則曰草茅之臣。”
-
5
頓開茅塞
- 成語拼音:
- dùn kāi máo sè
- 成語解釋:
- 頭腦本來像被茅草堵塞住;忽然被打開了。比喻因受啟發而忽然心思開朗;明白了道理或消除了疑團。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
6
分茅賜土
- 成語拼音:
- fēn máo cì tǔ
- 成語解釋:
- 亦作“分茅錫土”。分茅列土。
- 成語出處:
- 清·李漁《奪錦樓》:“不止分茅賜土,允宜并位于中宮。”
-
7
分茅裂土
- 成語拼音:
- fēn máo liè tǔ
- 成語解釋:
-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諸侯時舉行的儀式。后稱分封諸侯。
- 成語出處:
- 元 高文秀《澠池會》第四折:“官封極品祿千鐘,分茅裂土人堪羨。腰金衣紫作朝臣,簫韶樂奏排筵宴。”
-
8
分茅列土
- 成語拼音:
- fēn máo liè tǔ
- 成語解釋:
- 謂分封侯位和土地。
- 成語出處:
- 唐·張說《延州豆盧使君萬泉縣主薛氏神道碑》:“大圣大后,煉石補天,有王母之神器;分茅列土,啟弄孫之美色。”
-
9
分茅錫土
- 成語拼音:
- fēn máo xī tǔ
- 成語解釋:
- 見“分茅賜土”。
- 成語出處:
- 清·李漁《玉搔頭飛舸》:“只要你忙上緊趕得那人近至尊,便是分茅錫土也非吾吝。”
-
10
分茅胙土
- 成語拼音:
- fēn máo zuò tǔ
- 成語解釋:
- 分茅列土。
- 成語出處:
- 明·劉若愚《酌中志·憂危議后紀》:“數公皆人杰,無不望分茅胙土如姚廣孝,豈止富貴終其身而已乎!”
-
11
黃茅白葦
- 成語拼音:
- huáng máo bái wěi
- 成語解釋:
- 連片生長的黃色茅草或白色蘆葦。形容齊一而單調的情景。
- 成語出處:
- 宋·蘇軾《答張文潛書》:“惟荒瘠斥鹵之地,彌望皆黃茅白葦,此則王氏之同也。”
-
12
裂地分茅
- 成語拼音:
- liè dì fēn máo
- 成語解釋:
- 裂:分開;茅:草名,白茅。古代帝王分封土地、建立諸侯
- 成語出處:
- 宋·葉適《任子》:“古者裂地分茅以報人臣之有功,使其子孫嗣之,所以酬祖宗,垂后裔也。”
-
13
列土分茅
- 成語拼音:
- liè tǔ fēn máo
- 成語解釋:
- 謂受封為諸侯。古代天子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著社壇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權力,稱為“列土分茅”。
- 成語出處:
- 元·鄭光祖《三戰呂布》第一折:“軍前累立功勞大,列土分茅受大封。”
-
14
裂土分茅
- 成語拼音:
- liè tǔ fēn máo
- 成語解釋:
- 古代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著的泥土授予被封的人,象征授予土地和權力。
- 成語出處:
- 《尚書 禹貢》:“厥貢惟土五色。”孔穎達疏:“王者封五色土以為社,若封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使歸國立社……四方各依其方色皆以黃土覆之,其割土與之時,苴以白茅,用白茅裹土與之。
-
15
茅茨不翦
- 成語拼音:
- máo cí bù jiǎn
- 成語解釋:
- 茅茨:茅屋;翦:修飾。用茅草覆蓋屋頂,而且沒有修剪整齊。形容生活簡陋儉樸
- 成語出處: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
-
16
茅茨不翦,采椽不斫
- 成語拼音:
- máo cí bù jiǎn,cǎi chuán bù zhuó
- 成語解釋:
- 茅茨:茅屋;翦:修飾;采椽:櫪木或柞木椽子;斫:砍削。用茅草覆蓋屋頂,屋頂的椽子也未加砍削。形容生活簡陋儉樸
- 成語出處: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
-
17
茅茨土階
- 成語拼音:
- máo cì tǔ jiē
- 成語解釋:
- 茅草蓋的屋頂,泥土砌的臺階。形容房屋簡陋,或生活儉樸。
- 成語出處:
- 晉 袁宏《后漢紀 光武帝紀一》:“禮有損益,質文無常,茅茨土階,致其肅也。”
-
18
名列前茅
- 成語拼音:
- míng liè qián máo
- 成語解釋:
- 名:名次;前茅:春秋時楚國用茅草做報警用的旌旗;行軍時拿著走在隊伍的前面;作為報警的信號;故稱“前茅”。比喻名次掛在前面。多指考試或競賽等。
- 成語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蔿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后勁。”
-
19
茅廬三顧
- 成語拼音:
- máo lú sān gù
- 成語解釋:
- 見“草廬三顧”
- 成語出處:
- 元·無名氏《醉寫赤壁賦》第一折:“不肯去蘭省一朝登北闕,便想這茅廬三顧到南陽。”
-
20
茅塞頓開
- 成語拼音:
- máo sè dùn kāi
- 成語解釋:
- 茅:茅草;塞:堵塞。茅草塞路;突然開通了。形容原來心里好像被茅草堵塞著;現在一下開竅了。比喻立刻理解明白。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閑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 茅的成語,帶茅字的成語,包含茅字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