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字結尾的成語 (23個)
-
1
以不濟可
- 成語拼音:
- yǐ bù jì kě
- 成語解釋:
- 《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杜預注:“否,不可也。獻君之否,以成君可。”后以“以不濟可”指用否定錯誤意見的辦法,幫助國君走上成功之路。不,同“否”。濟
- 成語出處:
- 《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杜預注:“否,不可也。獻君之否,以成君可。”
-
2
無可不可
- 成語拼音:
- wú kě bù kě
- 成語解釋:
- ①無所不可,都能做到。②猶言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情緒激動至極。
- 成語出處:
- 唐·元稹《唐杜工部員外郎杜君墓志銘》:“茍以為能所不能,無可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
3
無乎不可
- 成語拼音:
- wú hū bù kě
- 成語解釋:
- 猶無可無不可。謂聽任。
- 成語出處:
- 魯迅《彷徨·在酒樓上》:“他們的老子要他們讀這些;我是別人,無乎不可的。”
-
4
無可無不可
- 成語拼音:
- wú kě wú bù kě
- 成語解釋:
- 表示怎樣辦都行,沒有一定的主見。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于是,是無可無不可。”
-
5
缺一不可
- 成語拼音:
- quē yī bù kě
- 成語解釋:
- 少一樣也不行。
- 成語出處: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回:“林沖道:‘只今番克敵制勝,便見得先生妙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卻。’”
-
6
不法常可
- 成語拼音:
- bù fǎ cháng kě
- 成語解釋:
- 法:當做模式、法則;常可:長久被人們認可的成規慣例。不把常規慣例當做永遠不變的模式。
- 成語出處: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
-
7
不知所可
- 成語拼音:
- bù zhī suǒ kě
- 成語解釋:
- 可:合宜,好。指不知道該怎樣辦才好
- 成語出處: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1回:“不想這番好意把個可左可右的安公子此時倒弄到左右不知所可。”
-
8
斷乎不可
- 成語拼音:
- duàn hū bù kě
- 成語解釋:
- 斷乎:果斷的樣子;可:可以,能夠。指堅決或絕對不能
- 成語出處:
- 魯迅《隨感錄》:“如何掃除?萬萬不能,也斷乎不可!”
-
9
斷然不可
- 成語拼音:
- duàn rán bù kě
- 成語解釋:
- 斷然:堅決果斷的樣子;可:可以,能夠。指堅決或絕對不能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1卷:“景清道:‘賢侄,此事斷然不可。’”
-
10
摸棱兩可
- 成語拼音:
- mō léng liǎng kě
- 成語解釋:
- 握持棱角,兩端皆可。比喻遇事不決斷可否,不分是非
- 成語出處:
- 《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棱以持兩端可矣。”
-
11
依違兩可
- 成語拼音:
- yī wéi liǎng kě
- 成語解釋:
- 依:贊成;違:反對;兩可:二者都可以。指對問題態度猶豫,沒有確定的意見。
- 成語出處:
- 《明史 方從哲傳》:“舉朝力爭,從哲依違兩可。”
-
12
非通小可
- 成語拼音:
- fēi tōng xiǎo kě
- 成語解釋:
- 非:不;通:同“同”;小可:尋常,一般。指情況嚴重或事情重要,不能忽視
- 成語出處:
- 《永樂大典戲文·》:“這的是人命事,非通小可。”
-
13
非同小可
- 成語拼音:
- fēi tóng xiǎo kě
- 成語解釋:
- 小可:尋常;一般。不同于一般的小事。形容事情重要或情況嚴重;不可忽視。也指人的學問、本領不同尋常。
- 成語出處:
- 元 關漢卿《魔合羅》第三折:“人命事關天關地,非同小可!”
-
14
呼牛也可,呼馬也可
- 成語拼音:
- hū niú yě kě,hū mǎ yě kě
- 成語解釋:
- 呼:稱呼;可:可以。叫我牛也好,叫我馬也好,我不在乎。指不管別人說什么,自己還是按自己意愿去做
- 成語出處: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
15
模棱兩可
- 成語拼音:
- mó léng liǎng kě
- 成語解釋:
- 模棱:說話處事含混;兩可:這樣也行;那樣也行。形容對事情的兩面沒有明確的態度或主張。
- 成語出處:
- 《舊唐書 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
-
16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 成語拼音:
- rén ér wú xìn,bù zhī qí kě
- 成語解釋:
-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17
無所不可
- 成語拼音:
- wú suǒ bù kě
- 成語解釋:
- 沒有什么不可的。
- 成語出處:
- 東漢 班固《漢書 灌夫傳》:“蚡事魏其無所不可。”
-
18
未為不可
- 成語拼音:
- wèi wéi bù kě
- 成語解釋:
- 不是不可以。委婉地肯定。
- 成語出處: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7回:“各位所長,優則存之,劣則刪之,未為不可。”
-
19
無一可
- 成語拼音:
- wú yī kě
- 成語解釋:
- 沒有一點可取的
- 成語出處:
- 漢·司馬相如《子虛賦》:“彰君之惡傷私義,二者無一可,而先生行之,必且輕于齊而累于楚也。”
-
20
依阿兩可
- 成語拼音:
- yī ē liǎng kě
- 成語解釋:
- 依:贊成;阿:不贊成。贊成或不贊成都行。指對問題沒有明確的意見
- 成語出處: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憲宗元和四年》:“茍求便身,率為依阿兩可之言。”
* 最后一個字是可的成語,可字結尾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