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字結尾的成語 (13個)
-
1
唯唯否否
- 成語拼音:
- wěi wěi fǒu fǒu
- 成語解釋:
- 唯唯:同意的應聲;否否:別人說否,自己也跟著說否。形容虛與委蛇,不可置否。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
2
唯唯綢否
- 成語拼音:
- wěi wěi fǒu fǒu
- 成語解釋:
- 唯唯:同意的應聲;否否:別人說否,自己也跟著說否。形容虛與委蛇,不可置否
- 成語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
3
獻可替否
- 成語拼音:
- xiàn kě tì fǒu
- 成語解釋:
- 獻:進;替:廢。指勸善歸過,提出興革的建議。
- 成語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
4
人涉卬否
- 成語拼音:
- rén shè shān fǒu
- 成語解釋:
- 別人涉水過河,而我獨不渡。《詩·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毛傳:“卬,我也。”鄭玄箋:“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獨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適貞女不行,非得禮義昏姻不成。”后用以比喻自有主張,不隨便附和。
- 成語出處:
- 《詩·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毛傳:“卬,我也。”鄭玄箋:“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獨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適貞女不行,非得禮義昏姻不成。”
-
5
泰極而否
- 成語拼音:
- tài jí ér pǐ
- 成語解釋:
- 好的到了極點,壞的就來了。
- 成語出處:
- 唐 劉禹錫《史公神道碑》:“侍中以帳下生變聞,泰極而否,當歌而哭。”
-
6
泰極生否
- 成語拼音:
- tài jí shēng pǐ
- 成語解釋:
- 泰、否:《周易》卦名,泰吉否兇。指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好事會變成壞事
- 成語出處: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91回:“泰極生否,樂盛成悲,今被妖邪捕獲。”
-
7
獻替可否
- 成語拼音:
- xiàn tì kě fǒu
- 成語解釋:
- 同“獻可替否”。
- 成語出處:
- 《明史·職官志》:“掌獻替可否,奉陳規誨。”
-
8
不置可否
- 成語拼音:
- bù zhì kě fǒu
- 成語解釋:
- 置:擱;放;可:行;否:不行。不說對;也不說不對。指不明確表態。也作“不加可否。”
- 成語出處:
- 宋 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無所可否。”
-
9
無所可否
- 成語拼音:
- wú suǒ kě fǒu
- 成語解釋:
- 不贊同也不反對。
- 成語出處:
- 金·王若虛《君事實辨下》:“李絳、李吉甫數爭論于上前,禮部尚書同平章事權德輿居中無所可否,上鄙之。”
-
10
進可替否
- 成語拼音:
- jìn kě tì fǒu
- 成語解釋:
- 謂向君主進獻良策以廢棄弊政。
- 成語出處:
- 《三國志·魏志·盧毓傳》:“官人秩才,圣帝所難,必須良佐,進可替否。”
-
11
進退可否
- 成語拼音:
- jìn tuì kě fǒu
- 成語解釋:
- 謂進升合格者,黜退不合格者。
- 成語出處:
- 《魏書·郭祚傳》:“陛下圣鏡照臨,論才授職,進退可否,黜陟幽明。”
-
12
賞善罰否
- 成語拼音:
- shǎng shàn fá fǒu
- 成語解釋:
- 見“賞善罰惡”。
- 成語出處:
- 《隸釋·漢平都相蔣君碑》:“賞善罰否,寬猛協中。”
-
13
陟罰臧否
- 成語拼音:
- zhì fá zāng fǒu
- 成語解釋:
- 賞罰褒貶。
- 成語出處:
-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 最后一個字是否的成語,否字結尾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