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字結尾的成語 (35個)
-
1
散馬休牛
- 成語拼音:
- sàn mǎ xiū niú
- 成語解釋:
- 《書 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后稱不興戰事為“散馬休牛”。
- 成語出處:
- 《書·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
-
2
氣克斗牛
- 成語拼音:
- qì kè dǒu niú
- 成語解釋:
- 斗:北斗星。牛:牽牛星。斗牛泛指星空。形容氣魄很大。同“氣吞牛斗”。
- 成語出處:
- 明 胡文煥《群音類選〈千金記 受辱胯下〉》:“俺自有翅排云,氣克斗牛,怎肯與他年少成仇。”
-
3
蹊田奪牛
- 成語拼音:
- xī tián duó niú
- 成語解釋:
- 蹊:踐踏;奪:強取。因牛踐踏了田,搶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輕罰重。
- 成語出處:
- 《左傳·宣公十一年》:“‘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
-
4
充棟汗牛
- 成語拼音:
- chōng dòng hàn niú
- 成語解釋:
- 謂書籍堆得高及棟梁,多至牛馬運得出汗。形容藏書或著述之富。語出唐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 成語出處:
- 語出唐·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
5
歸馬放牛
- 成語拼音:
- guī mǎ fàng niú
- 成語解釋:
- 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 成語出處:
- 《尚書 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6
目無全牛
- 成語拼音:
- mù wú quán niú
- 成語解釋:
- 比喻技藝熟練到了得心應手的境界
- 成語出處:
- 先秦 莊周《莊子 養生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
-
7
氣沖斗牛
- 成語拼音:
- qì chōng dòu niú
- 成語解釋:
- 牛:牽牛星。斗:北斗星。指天空。原指寶劍的光氣射入天際。后指氣勢很盛。亦作“氣沖牛斗”。
- 成語出處:
- 唐·崔融《詠寶劍》:“匣氣沖牛斗,山形轉轆轤。”宋·岳飛《題青泥赤壁》詩:“雄氣堂堂貫斗牛,誓將真節報君仇。”
-
8
騎牛覓牛
- 成語拼音:
- qí niú mì niú
- 成語解釋:
- 見“騎驢覓驢”。
- 成語出處: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福州大安禪師》:“師即造于百丈,禮而問曰:‘學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百丈曰:‘大似騎牛覓牛。’”
-
9
齊王舍牛
- 成語拼音:
- qí wáng shě niú
- 成語解釋:
- 《孟子·梁惠王上》:“王(齊宣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后以“齊王舍牛”比喻帝王對臣民懷有惻隱之心。
- 成語出處:
- 《孟子·梁惠王上》:“王(齊宣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
10
版筑飯牛
- 成語拼音:
- bǎn zhù fàn niú
- 成語解釋:
- 版筑,造土墻;飯牛,喂牛。后以之為賢臣出身微賤之典。
- 成語出處:
- 《書 說命上》載:相傳商代賢者傅說筑于傅巖,武丁用以為相。《呂氏春秋 舉難》載:春秋時衛國賢者寧戚飯牛車下,扣牛角而歌,桓公異之,拜為上卿。
-
11
喘月吳牛
- 成語拼音:
- chuǎn yuè wú niú
- 成語解釋:
- 比喻因受某事物之苦而畏懼其類似者
- 成語出處:
- 五代 譚用之《寄王侍御》詩:“喘月吳牛知夜至,嘶風胡馬識秋來。”
-
12
風馬牛
- 成語拼音:
- fēng mǎ niú
- 成語解釋:
- 風:放逸,走失。指齊楚兩地相離甚遠,馬牛不會走失至對方地界。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同“風馬牛不相及”。
- 成語出處:
- 唐 段成式《酉陽雜俎 盜俠》:“唐責之:‘某與公風馬牛耳,不意盱眙相遇,實慕君子,何至騶卒不若也。’”
-
13
呼馬呼牛
- 成語拼音:
- hū mǎ hū niú
- 成語解釋:
- 呼:稱呼。叫我牛也好,叫我馬也好,我不在乎
- 成語出處:
- 明·馮惟敏《耍孩兒·十自由》:“論理法難聽受,總不如裝聾塞耳,一任他呼馬呼牛。”
-
14
襟裾馬牛
- 成語拼音:
- jīn jú mǎ niú
- 成語解釋:
- 像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沒有頭腦和無知。
- 成語出處:
- 語出唐 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
15
裾馬襟牛
- 成語拼音:
- jū mǎ jīn niú
- 成語解釋:
- 像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沒有頭腦和無知。亦作“襟裾馬牛”。
- 成語出處:
-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
16
賣劍買牛
- 成語拼音:
- mài jiàn mǎi niú
- 成語解釋:
- 賣掉刀劍;買進耕牛。形容改業歸農;也形容離開戰斗生活;從事生產勞動。
- 成語出處:
- 東漢 班固《漢書 循吏傳 龔遂》:“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櫝。”
-
17
氣吞斗牛
- 成語拼音:
- qì tūn dǒu niú
- 成語解釋:
- 斗、牛:牽牛星和北斗星。氣勢可以吞沒星斗。形容氣魄宏大
- 成語出處:
-
18
志沖斗牛
- 成語拼音:
- zhì chōng dǒu niú
- 成語解釋:
- 斗牛:牽牛星與北斗星。形容怒氣沖天或氣勢很盛
- 成語出處:
-
19
扛鼎抃牛
- 成語拼音:
- káng dǐng biàn niú
- 成語解釋:
- 扛鼎:把鼎舉起來。抃牛:把兩頭相斗的牛位開。能把鼎舉起來,能把相斗的兩頭牛拉開。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 成語出處:
- 《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余,力能扛鼎。” 漢·楊雄《法言·淵騫》:“秦悼武、烏獲、任鄙,扛鼎抃牛,非絕力也?”
-
20
賣刀買牛
- 成語拼音:
- mài dāo mǎi niú
- 成語解釋:
- 刀:武器。指賣掉武器,從事農業生產
- 成語出處: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一卷:“劉昆宰江陵,昔日反風滅火;龔遂守渤海,賣刀買牛。”
* 最后一個字是牛的成語,牛字結尾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