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字是爭的成語 (16個)
-
1
必爭之地
- 成語拼音:
- bì zhēng zhī dì
- 成語解釋:
- 敵對雙方非爭奪不可的戰略要地。
- 成語出處:
- 《周書 王悅傳》:“白馬要沖,是必爭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圖也。”
-
2
雞爭鵝斗
- 成語拼音:
- jī zhēng é dòu
- 成語解釋:
- 比喻吵吵鬧鬧,彼此不和
- 成語出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1回:“從今咱們兩個丟開手,省得雞爭鵝斗,叫別人笑。”
-
3
諫爭如流
- 成語拼音:
- jiàn zhēng rú liú
- 成語解釋:
- 諫爭:爭同“諍”,直言相勸。勸諫的話如同流水一樣,滔滔不絕。
- 成語出處:
- 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二折:“從父令是何由,從君令是何由,冒斧當戈,諫爭如流。”
-
4
苦爭惡戰
- 成語拼音:
- kǔ zhēng è zhàn
- 成語解釋:
- 艱苦的征戰
- 成語出處:
- 明·無名氏《九宮八卦陣》第一折:“我也曾苦爭惡戰數千番,但行處忘生舍死何曾慢。”
-
5
龍爭虎斗
- 成語拼音:
- lóng zhēng hǔ dòu
- 成語解釋:
- 龍與虎之間的爭斗。形容斗爭或競賽十分激烈緊張。
- 成語出處:
- 元 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文武每我不信你敢差排呂太后,枉以后龍爭虎斗,都是俺鸞交鳳友。”
-
6
龍爭虎戰
- 成語拼音:
- lóng zhēng hǔ zhàn
- 成語解釋:
- 同“龍爭虎斗”。
- 成語出處:
- 宋·孫光憲《河傳》詞:“龍爭虎戰分中土,人無主,桃葉江南渡。”
-
7
力爭上游
- 成語拼音:
- lì zhēng shàng yóu
- 成語解釋:
- 上游:江河的源頭。努力爭取處于上流源頭。比喻努力爭取先進。
- 成語出處:
- 清 趙翼《閑居讀書作》詩:“所以才智人,不肯自棄暴,力欲爭上游,性靈乃其要。”
-
8
明爭暗斗
- 成語拼音:
- míng zhēng àn dòu
- 成語解釋:
- 表面上和暗地里都在進行爭斗;形容內部鉤心斗爭;互相爭斗的情況。
- 成語出處:
- 馮玉祥《我的生活》:“于是兩方明爭暗斗,各不相讓,一天利害一天,鬧成所謂‘府院之爭’。”
-
9
蠻爭觸斗
- 成語拼音:
- mán zhēng chù dòu
- 成語解釋:
- 蠻:蠻氏;觸:觸氏。《莊子》中的在蝸牛兩角的兩個小國,因細小的緣故而引起的爭端
- 成語出處:
- 戰國·宋·莊周《莊子·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
10
面爭庭論
- 成語拼音:
- miàn zhēng tíng lùn
- 成語解釋:
- 同“面折庭爭”。
- 成語出處:
- 宋·歐陽修《上范司諫書》:“他日聞有立天子陛下,直辭正色,面爭庭論者,必范君也。”
-
11
能爭慣戰
- 成語拼音:
- néng zhēng guàn zhàn
- 成語解釋:
-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善于作戰
- 成語出處:
- 《平鬼傳》第15回:“自通姓名,就叫累鬼,能爭慣戰,有萬夫不當之勇。”
-
12
你爭我奪
- 成語拼音:
- nǐ zhēng wǒ duó
- 成語解釋:
- 指相互爭奪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這些富貴公子,你爭我奪,依了張家,違了李家。”
-
13
廷爭面折
- 成語拼音:
- tíng zhēng miàn zhé
- 成語解釋:
- 廷爭:在朝廷上爭論;面折:當面指責別人的過失。指直言敢諫。
- 成語出處:
- 《史記·呂太后本紀》:“于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
-
14
只爭旦夕
- 成語拼音:
- zhī zhēng dàn xī
- 成語解釋:
- 亦作“只爭朝夕”。力爭在最短時間內達到目的。
- 成語出處:
- 明·徐復祚《投梭記·卻說》:“今朝寵命來首錫,掌樞衡只爭旦夕。”
-
15
戰爭販子
- 成語拼音:
- zhàn zhēng fàn zǐ
- 成語解釋:
- 挑起戰爭的人。指依靠煽動戰爭而從中牟利的人
- 成語出處:
-
16
只爭朝夕
- 成語拼音:
- zhǐ zhēng zhāo xī
- 成語解釋:
- 比喻抓緊時間,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目的。
- 成語出處:
- 毛澤東《滿江紅 和郭沫若同志》:“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 第二個字是爭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