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字是兔的成語 (16個)
-
1
白兔赤烏
- 成語拼音:
- bái tù chì wū
- 成語解釋:
- 月亮和太陽的代稱。多借指時間。
- 成語出處:
- 唐 白居易《勸酒》詩:“天地迢迢自長久,白兔赤烏相趁走。”
-
2
待兔守株
- 成語拼音:
- dài tù shǒu zhū
- 成語解釋:
- 比喻墨守成規不知變通或妄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
- 成語出處:
- 宋·張君房《序》:“刻舟求劍,體貌何殊;待兔守株,旨意寧遠。”
-
3
得兔忘蹄
- 成語拼音:
- dé tù wàng tí
- 成語解釋:
- 猶言得魚忘荃。蹄,兔罝。語出《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 成語出處:
- 語出《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
4
東兔西烏
- 成語拼音:
- dōng tù xī wū
- 成語解釋:
- 兔、烏:古代神話傳說中說,月亮里有玉兔,太陽里有三足金烏,所以用烏、兔代表日月。月亮東升,太陽西落。表示時光不斷流逝。
- 成語出處:
- 宋 吳潛《瑞鶴仙》:“愁高悵遠。身世事,但難準。況禁他,東兔西烏相逐,古古今今不問。”
-
5
獲兔烹狗
- 成語拼音:
- huò tù pēng gǒu
- 成語解釋:
- 比喻事成后排斥以至殺害有功之臣
- 成語出處:
- 清 梁啟超《論中國之將強》:“南洋一帶,茍微華人,必不有今日。今雖獲兔烹狗,得魚忘筌。”
-
6
狐兔之悲
- 成語拼音:
- hú tù zhī bēi
- 成語解釋:
- 狐死則兔悲,兔死則狐亦悲。比喻因同類的死亡而感到痛心悲傷。
- 成語出處:
- 明·朱國楨《涌幢小品·黃叔度二誣辨》:“因視國家將傾,諸賢就戮,上之不能如孫登之污埋,次之不能如皇甫規之不與,下之不能興狐兔之悲,方且沾沾自喜,因同志之死以為名高,是誠何忍哉。”
-
7
見兔放鷹
- 成語拼音:
- jiàn tù fàng yīng
- 成語解釋:
- 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獵鷹追捕。比喻行動及時,適合需要。
- 成語出處: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護圣不似老胡,拖泥帶水,只是見兔放鷹,遇獐發箭。”
-
8
見兔顧犬
- 成語拼音:
- jiàn tù gù quǎn
- 成語解釋:
- 看到了兔子,再回頭叫喚獵狗去追捕。比喻動作雖稍遲,但趕緊想辦法,還來得及。
- 成語出處: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
9
狡兔死,良狗烹
- 成語拼音:
- jiǎo tù sǐ,liáng gǒu pēng
- 成語解釋:
- 烹:燒煮。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后被拋棄或殺掉。
- 成語出處:
- 《韓非子 內儲說左下》:“狡兔盡則良犬烹,敵國滅則謀臣亡。《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10
狡兔三窟
- 成語拼音:
- jiǎo tù sān kū
- 成語解釋:
- 窟:洞穴。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原比喻藏身的地方特別多;用來躲避災難禍患。現多比喻掩蓋的方法多;隱身的計劃周密。
- 成語出處: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
11
狡兔死,良犬烹
- 成語拼音:
- jiǎo tù sǐ,liáng quǎn pēng
- 成語解釋:
- 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后被拋棄或殺掉。同“狡兔死,良狗烹”。
- 成語出處:
- 《東周列國志》第八三回:“吾聞‘狡兔死而良犬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
-
12
狡兔三穴
- 成語拼音:
- jiǎo tù sān xué
- 成語解釋:
- 見“狡兔三窟”。
- 成語出處:
- 《宋史·河渠志》:“乃是狡兔三穴,自為潛身之計。”
-
13
犬兔俱斃
- 成語拼音:
- quān tù jǜ bì
- 成語解釋:
- 比喻雙方同歸于盡。
- 成語出處:
- 《戰國策·齊策三》:“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于前,犬廢于后,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
-
14
玉兔銀蟾
- 成語拼音:
- yù tù yín chán
- 成語解釋:
- 蟾:蟾蜍。月宮中的玉兔和銀蟾。指月亮
- 成語出處:
- 唐·白居易《中秋月》詩:“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
-
15
墜兔收光
- 成語拼音:
- zhuì tù shōu guāng
- 成語解釋:
- 墜兔:落月。月亮落下去了。比喻一件事情的結束
- 成語出處:
- 明·李昌棋《剪燈余話·武平靈怪錄》:“逡巡間,墜兔收光,遠雞戒曉。”
-
16
逐兔先得
- 成語拼音:
- zhú tù xiān dé
- 成語解釋:
- 逐:追趕。誰先抓到手就歸誰,別人不能再爭
- 成語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0回:“法正曰:‘豈不聞逐兔先得之語乎?’”
* 第二個字是兔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