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字是冷的成語 (13個)
-
1
不冷不熱
- 成語拼音:
- bù lěng bù rè
- 成語解釋:
- 指溫度不高不低,冷熱適中。亦比喻對人態度一般。
- 成語出處: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五回:“便見他一只手高高兒的舉了一碗熬得透、得到不冷不熱、溫涼適中、可口兒的普洱茶來。”巴金《寒夜》三:“這一天是這個山城里少有的不冷不熱的好天。”
-
2
炒冷飯
- 成語拼音:
- chǎo lěng fàn
- 成語解釋:
- 比喻說話、做事全是重復過去的,沒有新的內容
- 成語出處:
- 孫犁《蕓齋瑣談》:“我認為是炒冷飯,讀起來沒有味道。”
-
3
放冷箭
- 成語拼音:
- fàng lěng jiàn
- 成語解釋:
- 乘人不備,放箭傷人。比喻暗中傷人。冷箭:暗箭。
- 成語出處:
- 魯迅《無花的薔薇》:“我對于‘放冷箭’的解釋,頗有些和他們一流不同,是說有人受傷,而不知這箭從什么地方射出。”
-
4
龜冷支床
- 成語拼音:
- guī lěng zhī chuáng
- 成語解釋:
- 比喻壯志未酬,蟄居待時。
- 成語出處:
- 《史記·龜策列傳褚少孫論》:“南方老人用龜支床足,行二十余歲,老人死,移床,龜尚生不死。”
-
5
龜冷搘床
- 成語拼音:
- guī lěng zhī chuáng
- 成語解釋:
- 比喻壯志未酬,蟄居待時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龜策列傳褚少孫論》:“南方老人用龜支床足,行二十余歲,老人死,移床,龜尚生不死。”
-
6
忽冷忽熱
- 成語拼音:
- hū lěng hū rè
- 成語解釋:
- 指時而冷靜,時而感情沖動,情緒不穩定
- 成語出處:
- 魯迅《而已集 讀書雜談》:“研究是要用理智,要冷靜的,而創作須情感,至少總得發點熱,于是忽冷忽熱,弄得頭昏。”
-
7
冷冷淡淡
- 成語拼音:
- lěng lěng dàn dàn
- 成語解釋:
- 不關注人或冷漠無情
- 成語出處: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9回:“只是這個人睡在這里,冷冷淡淡,不像個模樣。”
-
8
冷冷清清
- 成語拼音:
- lěng lěng qīng qīng
- 成語解釋:
- 死氣沉沉,冷落、凄涼、寂寞
- 成語出處:
- 元·鄭光祖《蟾宮曲·夢中作》:“冷冷清清瀟湘景晚風生,淅留淅零暮雨初晴,皎皎潔潔照櫓篷剔留團欒月明。”
-
9
面冷言橫
- 成語拼音:
- miàn lěng yán hèng
- 成語解釋:
- 橫:粗暴。面孔冷漠,說話蠻橫
- 成語出處:
- 高陽《清宮外史》:“格爾思表示,條約改議,外國尚有之,罪使從古未有。面冷言橫。”
-
10
潑冷水
- 成語拼音:
- pō lěng shuǐ
- 成語解釋:
- 比喻挫傷別人的熱情或興致。
- 成語出處:
- 毛澤東《反對黨內的資產階級思想》:“不要禁止,出于群眾熱情,也不潑冷水。”
-
11
坐冷板凳
- 成語拼音:
- zuò lěng bǎn dèng
- 成語解釋:
- 比喻因不受重視而擔任清閑的職務。也比喻長期等候工作或長久地等待接見。
- 成語出處: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7回:“雖然也沒有什么大進項,比起沒有發達的時候,在人家坐冷板凳,做猢猻大王,已經天懸地隔了。”
-
12
枕冷衾寒
- 成語拼音:
- zhěn lěng qīn hán
- 成語解釋:
- 枕被俱冷。形容獨眠的孤寂凄涼。
- 成語出處: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便枕冷衾寒,鳳只鸞孤,月圓云遮,尋思來有甚傷嗟。”
-
13
知冷知熱
- 成語拼音:
- zhī lěng zhī rè
- 成語解釋:
- 關心痛養起居,照顧周到細致
- 成語出處:
- 孫力《都市風流》第八章:“生活上,張義民是最知冷知熱懂事兒的孩子。”
* 第二個字是冷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