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字是慌的成語 (15個)
-
1
不慌不忙
- 成語拼音:
- bù huāng bù máng
- 成語解釋:
- 不慌張;不忙亂。
- 成語出處: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5卷:“只見翠翹不慌不忙地答道。”
-
2
兵慌馬亂
- 成語拼音:
- bīng huāng mǎ luàn
- 成語解釋:
- 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 成語出處:
- 明 陸華甫《雙鳳記》第二一折:“亂紛紛東逃西竄,鬧烘烘兵慌馬亂,一路奔回氣尚喘。”
-
3
慌慌急急
- 成語拼音:
- huāng huāng jí jí
- 成語解釋:
- 慌:忙亂,恐慌。形容舉止慌亂
- 成語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回:“恰才飲得三杯,只見女使錦兒慌慌急急,紅了臉,在墻缺邊叫道:‘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廟中和人合口。’”
-
4
慌慌忙忙
- 成語拼音:
- huāng huāng máng máng
- 成語解釋:
- 指手忙腳亂、焦急不安或精神慌亂
- 成語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0回:“當下二十九籌好漢,各各講禮已罷,只見小嘍啰慌慌忙忙入廟來報道:……”
-
5
慌慌張張
- 成語拼音:
- huāng huāng zhāng zhāng
- 成語解釋:
- 形容舉止慌亂;不穩重。
- 成語出處: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 陳御史巧勘金釵鈿》:“身上穿得整整齊齊,腳兒走得慌慌張張,望著園門欲進不進的。”
-
6
驚慌失措
- 成語拼音: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成語解釋:
- 失措:舉止失去常態;不知如何是好。形容驚恐慌張;不知如何是好。
- 成語出處:
- 《北齊書 元暉業傳》:“孝友臨刑,驚惶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
7
驚慌失色
- 成語拼音:
- jīng huāng shī sè
- 成語解釋:
- 見“驚惶失色”。
- 成語出處: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與倪忠毫無主意,看見開門,以為惡奴前來陷害,不由的驚慌失色。”
-
8
驚慌無措
- 成語拼音:
- jīng huāng wú cuò
- 成語解釋:
- 同“驚惶失措”。
- 成語出處:
- 明·郭勛《英烈傳》第29回:“更深夜靜,不提防漢兵直抵磯下,鼓噪而前,驚慌無措。”
-
9
恐慌萬狀
- 成語拼音:
- 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
- 成語解釋:
- 形容害怕驚慌到極點。
- 成語出處:
- 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現在還傳為笑談的所謂‘十分動搖’、‘恐慌萬狀’兩句話。”
-
10
七慌八亂
- 成語拼音:
- qī huāng bā luàn
- 成語解釋:
- 形容非常慌張混亂。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7章:“雖然養娘奶子伏侍,到底像小雞失了母雞,七慌八亂,啼啼哭哭。”
-
11
手慌腳亂
- 成語拼音:
- shǒu huāng jiǎo luàn
- 成語解釋:
- 指做事忙亂,沒有條理
- 成語出處: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一回:“這些忠義話兒人都會說,只怕事當臨頭,未免又要手慌腳亂了。”
-
12
手慌腳忙
- 成語拼音:
- shǒu huāng jiǎo máng
- 成語解釋:
- 形容驚慌不安之狀
- 成語出處: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匡超人驚得手慌腳忙,說道:‘這是那里晦氣!’”
-
13
心慌撩亂
- 成語拼音:
- xīn huāng liáo luàn
- 成語解釋:
- 心里慌張忙亂,心緒混亂。
- 成語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九回:“卻才上胡梯,踏了個空,爭些兒跌了一交,因此心慌撩亂。”
-
14
心慌意急
- 成語拼音:
- xīn huāng yì jí
- 成語解釋:
- 同“心慌意亂”。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燈又半明半滅,又看見玉姐吊在梁間,心慌意急。”
-
15
心慌意亂
- 成語拼音:
- xīn huāng yì luàn
- 成語解釋:
- 心里慌亂;沒有主意。
- 成語出處: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孩兒自從接了電報之后,心慌意亂。”
* 第二個字是慌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