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字是辨的成語 (9個)
-
1
不辨龍蛇
- 成語拼音:
- bù biàn lóng shé
- 成語解釋:
- 辨:辨別,明察。是龍是蛇不加分辨。形容不分優劣,不識好壞
- 成語出處:
- 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二折:“如今那憲臺疏亂滾滾當路豺狼,選法弊絮叨叨請俸日月,禹門深眼睜睜不辨龍蛇。”
-
2
不辨菽麥
- 成語拼音:
- bù biàn shū mài
- 成語解釋:
- 辨:分清;菽:豆類。分不清豆子和麥子。形容愚昧無知;或指缺乏實際生產知識。
- 成語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杜預注:“菽,大豆也。豆麥殊形易別,故以為癡者之候。”
-
3
不辨菽粟
- 成語拼音:
- bù biàn shū sù
- 成語解釋:
-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小米。形容愚笨無知。后形容缺乏實際生產知識。
- 成語出處:
- 清 龔自珍《農宗》:“婢妾之養不備,則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
4
不辨真偽
- 成語拼音:
- bù biàn zhēn wěi
- 成語解釋:
- 辨:分辨。偽:虛假。無法辨別真的和假的。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九回:“晉文公先年過曹,曹人多有識得的,其夜倉卒不辨真偽。”
-
5
莫辨楮葉
- 成語拼音:
- mò biàn chǔ yè
- 成語解釋:
- 莫:不;辨:分辨。不能分辨楮葉的真假。比喻模仿逼真或以假亂真。
- 成語出處:
- 《韓非子·喻老》:“宋人有為其君以象為楮葉者,三年而成。豐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
-
6
明辨是非
- 成語拼音:
- míng biàn shì fēi
- 成語解釋:
- 分清楚是和非、正確和錯誤。
- 成語出處:
- 宋 歐陽修《與王懿敏公》:“某竊位于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茍且,負抱愧恥,何可勝言。”
-
7
食辨勞薪
- 成語拼音:
- shí biàn láo xīn
- 成語解釋:
- 形容見識卓越。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術解》:“荀勖嘗在晉武帝坐上食筍進飯,謂在坐人曰:‘此是勞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問之,實用故車腳。”
-
8
析辨詭辭
- 成語拼音:
- xī biàn guǐ cí
- 成語解釋:
- 亦作“析辨詭詞”。謂巧言邪說。
- 成語出處:
- 《漢書 楊雄傳下》:“雄見諸子各以其知舛馳,大氐詆訾圣人,即為怪迂,析辨詭辭,以撓世事,雖小辯,終破大道而或眾,使溺于所聞而不自知其非也。”
-
9
先辨淄澠
- 成語拼音:
- xiān biàn zī miǎn
- 成語解釋:
- 淄澠:山東水名,二水味道不同,合流后不易分辨。事先辨別二水的味道。比喻物極必反其源
- 成語出處: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仲尼》:“口將爽者,先辨淄澠。”
* 第二個字是辨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