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字是慮的成語 (14個)
-
1
奮不慮身
- 成語拼音:
- fèn bù lǜ shēn
- 成語解釋:
- 奮:振作精神,鼓起干勁。指勇往直前,不顧個人安危
- 成語出處:
- 《宋史·趙汝愚傳論》:“汝愚獨能奮不慮身,定大計于頃刻。”
-
2
防微慮遠
- 成語拼音:
- fáng wēi lǜ yuǎn
- 成語解釋:
- 慮:考慮,思慮。指在錯誤或壞事剛露頭的時候,就加以防止,并考慮長遠的計策。
- 成語出處:
- 唐·鄭亞《唐丞相太尉衛國公李德裕會昌一品制集序》:“由是洞啟宸衷,大破群議,運籌制勝,舉無遺策,防微慮遠。”
-
3
居安慮危
- 成語拼音:
- jū ān lǜ wēi
- 成語解釋:
- 同“居安思危”。
- 成語出處:
- 《宋書·文五王傳》:“龍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慮危,不可不懼。”
-
4
計窮慮盡
- 成語拼音:
- jì qióng lǜ jìn
- 成語解釋:
- 見“計窮慮極”。
- 成語出處:
- 三國·魏·繆襲《定武功》詩:“計窮慮盡,求來連和,和不時,心中憂戚。”
-
5
計窮慮極
- 成語拼音:
- jì qióng lǜ jí
- 成語解釋:
- 謂計慮窮盡。
- 成語出處:
- 《三國志·吳志·魯肅傳》:“備遂割湘水為界,于是罷軍”裴松之注引三國·吳·韋昭《吳書》:“始與豫州觀于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
-
6
計深慮遠
- 成語拼音:
- jì shēng lǜ yuǎn
- 成語解釋:
- 計:計謀。慮:考慮。計謀想得很深遠。
- 成語出處:
- 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首也。”
-
7
謹始慮終
- 成語拼音:
- jǐn shǐ lǜ zhōng
- 成語解釋:
- 謂慎之于始并慮及其終。
- 成語出處:
- 明·鹿善繼《答范景龍書》:“惟是世變滔滔,黨同伐異,任重道遠,謹始慮終,往常書本生活,到此躬行實踐,別有光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8
計行慮義
- 成語拼音:
- jì xíng lǜ yì
- 成語解釋:
- 計:計策。行:實施。慮:考慮。義:道義。實施計策前要考慮到是否合乎道義。
- 成語出處: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慎行論》:“君子計行慮義,小人計行其利。”
-
9
盛必慮衰
- 成語拼音:
- shèng bì lǜ shuāi
- 成語解釋:
- 興盛之時必須考慮衰微之時。
- 成語出處:
- 漢·耿育《上書言便宜因冤訟陳湯》:“且安不忘危,盛必慮衰。”
-
10
思前慮后
- 成語拼音:
- sī qián lǜ hòu
- 成語解釋:
- 思:思考,考慮;前:原因。反復考慮事情的原因和結果
- 成語出處: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一回:“只是老朱有些任性,敢作敢為,再不思前慮后,小弟每每與他說好話,他再不肯聽。”
-
11
心煩慮亂
- 成語拼音:
- xīn fán lǜ luàn
- 成語解釋:
- 同“心煩意亂”。
- 成語出處:
- 漢·蔡邕《讓高陽侯印綬符策》:“臣是以宵寢晨興,叩膺增嘆,心煩慮亂,喘呼息吸。”
-
12
先事慮事
- 成語拼音:
- xiān shì lǜ shì
- 成語解釋:
- 慮:思考,謀劃。在做事之前就作好計劃
- 成語出處:
- 戰國·趙·荀況《荀子·大略》:“先事慮事,謂之捷,捷則事憂成。”
-
13
朝不慮夕
- 成語拼音:
- zhāo bù lǜ xī
- 成語解釋:
- 早晨不能知道晚上會變成什么樣子或發生什么情況。形容形勢危急,難以預料。
- 成語出處:
- 晉 李密《陳情事表》:“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
14
瞻前慮后
- 成語拼音:
- zhān qián lǜ hòu
- 成語解釋:
- 瞻:向前望。兼顧前后。形容顧慮太多,猶豫不決
- 成語出處: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7回:“只顧得眼前一點,不曉得瞻前慮后。”
* 第三個字是慮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