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
唐教坊曲。本名《鵲踏枝》,宋晏殊詞改今名。《樂章集》注“小石調”,趙令畤詞注“商調”,《太平樂府》注“雙調”。馮延巳詞有“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句,名《黃金縷》。趙令畤詞有“不卷珠簾,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簾》。司馬槱詞有“夜涼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韓淲詞有“細雨吹池沼”句,名《細雨吹池沼》。賀鑄詞名《鳳棲梧》,李石詞名《一籮金》,衷元吉詞名《魚水同歡》,沈會宗詞名《轉調蝶戀花》。
又名《鵲踏枝》、《鳳棲梧》。唐教坊曲。《樂章集》、《張子野詞》并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趙令畤有《商調蝶戀花》,聯章作《鼓子詞》,詠《會真記》事。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蝶戀花詞牌名古詩詞(669首)
181
《蝶戀花》 宋·歐陽修
小院深深門掩亞。
寂寞珠簾,畫閣重重下。
欲近禁煙微雨罷。
綠楊深處秋千掛。
傅粉狂游猶未舍。
不念芳時。
眉黛無人畫。
薄幸未歸春去也。
杏花零落香紅謝。
182
《蝶戀花》 宋·歐陽修
欲過清明煙雨細。
小檻臨窗,點點殘花墜。
梁燕語多驚曉睡。
銀屏一半堆香被。
新歲風光如舊歲。
所恨征輪,漸漸程迢遞。
縱有遠情難寫寄。
何妨解有相思淚。
183
《蝶戀花》 宋·歐陽修
幾度蘭房聽禁漏,臂上殘妝,印得香盈袖。
酒力融融香汗透。
春嬌入眼橫波留。
不見些時眉已皺。
水闊山遙,乍向分飛后。
大抵有情須感舊。
肌膚拚為伊銷瘦。
184
《蝶戀花》 宋·晏幾道
千葉早梅夸百媚。
笑面凌寒,內樣妝先試。
月臉冰肌香細膩。
風流新稱東君意。
一捻年光春有味。
江北江南,更有誰相比。
橫玉聲中吹滿地。
好枝長恨無人寄。
185
《蝶戀花》 宋·晏幾道
碧落秋風吹玉樹。
翠節紅旌,晚過銀河路。
休笑星機停弄杼。
鳳幃已在云深處。
樓上金針穿繡縷。
誰管天邊,隔歲分飛苦。
試等夜闌尋別緒。
淚痕千點羅衣露。
端午節孤獨
186
《蝶戀花》 宋·晏幾道
碧玉高樓臨水住。
紅杏開時,花底曾相遇。
一曲陽春春已暮。
曉鶯聲斷朝云去。
遠水來從樓下路。
過盡流波,未得魚中素。
月細風尖垂柳渡。
夢魂長在分襟處。
187
《蝶戀花》 宋·李之儀
玉骨冰肌天所賦。
似與神仙,來作煙霞侶。
枕畔拈來親手付。
書窗終日常相顧。
幾度離披留不住。
依舊清香,只欠能言語。
再送神仙須愛護。
他時卻待親來取。
188
《蝶戀花》 宋·李之儀
為愛梅花如粉面。
天與工夫,不似人間見。
幾度拈來親比看。
工夫卻是花枝淺。
覓得歸來臨幾硯。
盡日相看,默默情無限。
更不嗅時須百遍。
分明銷得人腸斷。
190
《蝶戀花》 宋·晁端禮
瀲滟長波迎鹢首。
雨淡煙輕,過了清明候。
岸草汀花渾似舊。
行人只是添清瘦。
沈水香消羅袂透。
雙艫聲中,午夢初驚后。
枕上懵騰猶病酒。
卷簾數盡長堤柳。
191
《蝶戀花》 宋·晁端禮
骨秀肌香冰雪瑩。
瀟灑風標,賦得溫柔性。
松髻遺鈿慵不整。
花時長是厭厭病。
枕上曉來殘酒醒。
一帶屏山,千里江南景。
指點煙村橫小艇。
何時攜手重尋勝。
192
《蝶戀花(題二喬觀書圖)》 宋·秦觀
并倚香肩顏斗玉。
鬢角參差,分映芭蕉綠。
厭見兵戈爭鼎足。
尋芳共把遺編躅。
閨閣風流誰可續。
沈想清標,合貯黃金屋。
江左百年傳舊俗。
后宮只解呈新曲。
193
《蝶戀花》 宋·秦觀
新草池塘煙漠漠。
一夜輕雷,拆破夭桃萼。
驟雨隔簾時一作。
余寒猶泥羅衫薄。
斜日高樓明錦幕。
樓上佳人,癡倚闌干角。
心事不知緣底惡。
對花珠淚雙雙落。
194
《蝶戀花》 宋·秦觀
金鳳花開紅落砌。
簾卷斜陽,雨后涼風細。
最是人間佳景致。
小樓可惜人孤倚。
蛺蝶飛來花上戲。
對對飛來,對對還飛去。
到眼物情都觸意。
如何制得相思淚。
195
《蝶戀花》 宋·秦觀
語燕飛來驚晝睡。
起步花闌,更覺無情緒。
綠草離離蝴蝶戲。
南園正是相思地。
池上晚來微雨霽。
楊柳芙蓉,已作新涼味。
目斷云山君不至。
香醪著意催人醉。
196
《蝶戀花》 宋·秦觀
今歲元宵明月好。
想見家山,車馬應填道。
路遠夢魂飛不到。
清光千里空相照。
花滿紅樓珠箔繞。
當日風流,更許誰同調。
何事霜華催鬢老。
把杯獨對嫦娥笑。
197
《蝶戀花》 宋·秦觀
舟泊潯陽城下住。
杳藹昏鴉,點點云邊樹。
九派江分從此去。
煙波一望空無際。
今夜月明風細細。
楓葉蘆花,的是凄涼地。
不必琵琶能觸意。
一樽自濕青衫淚。
寫花寫人
198
《蝶戀花》 宋·趙令
孀婦將歸長安,路出于蒲,亦止茲寺。
崔氏婦鄭女也。
張出于鄭,緒其親,乃異派之從母。
是歲,丁文雅不善于軍,軍人因喪而擾,大掠蒲人。
199
《蝶戀花》 宋·趙令
至。
撫張曰:至矣至矣,睡何為哉?并枕重衾而去。
張生拭目危坐久之,猶疑夢寐。
俄而紅娘捧崔而至,則嬌羞融冶,力不能運支體。
200
《蝶戀花》 宋·趙令
因授之以貽崔氏,自是復容之。
朝隱而出,暮隱而入,同安于曩所謂西廂者,幾一月矣。
張生將之長安,先以情諭之。
崔氏宛無難詞,然愁怨之容動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