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雨霖鈴慢》,唐教坊曲名。《明皇雜錄》:“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日,棧道中聞鈴聲,采其聲為《雨霖鈴》曲。”宋詞蓋借舊曲名,另倚新聲也。調見柳永《樂章集》,屬雙調。
唐教坊曲。《樂章集》入“雙調”。《樂府雜錄》:“《雨霖鈴》,明皇自西蜀返,樂人張野狐所制。”《碧雞漫志》卷五引《明皇雜錄》及《楊妃外傳》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旬,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時梨園弟子惟張野狐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于世。”《漫志》又稱:“今雙調《雨淋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一百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韻,例用入聲部韻。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聲。
雨霖鈴(欽譜)簡介
一名《雨霖鈴慢》,唐教坊曲名。《明皇雜錄》:“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日,棧道中聞鈴聲,采其聲為《雨霖鈴》曲。”宋詞蓋借舊曲名,另倚新聲也。調見柳永《樂章集》,屬雙調。
雨霖鈴(欽譜) 格律一 雙調一百三字,前段十句五仄韻,后段九句五仄韻 柳永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方留戀處 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咽
平平中仄韻仄平平仄句仄仄平仄韻平平中中中仄句平平仄仄句平平平仄韻仄仄平平中仄句仄平中平仄韻
此調以此詞為正體,王安石“孜孜矻矻”詞正與此同。若王詞、黃詞之句讀小異,乃變格也。
按王安石詞前段第四句“浮名浮利何濟”,下“浮”字平聲。譜內據此,其馀可平可仄悉參王、黃二詞。
雨霖鈴(欽譜) 格律二 雙調一百三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韻 王庭圭
瓊樓玉宇 滿人寰 似海邊洲渚 蓬萊又還水淺 鯨濤靜見 銀宮如許 紫極鳴簫聲斷 望霓舟何處
平平仄仄韻仄平平讀仄仄平平仄韻平平仄平仄仄句平平仄仄句平平平仄韻仄仄平平平仄句仄平平平仄韻
此與柳詞同,惟前段第二、三句作八字一句異。
雨霖鈴(欽譜) 格律三 雙調一百三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韻 黃裳
天南游客 甚而今 卻送君南國 西風萬里無限 吟蟬暗續 離情如織 秣馬脂車 去即去
平平平仄韻仄平平讀仄仄平平仄韻平平仄仄平仄句平平仄仄句平平平仄韻仄仄平平句仄仄仄讀
此詞與王詞校,前段第六句四字,第七句、第八句、結句俱作上三下四七字句異。
雨霖鈴(龍譜)簡介
唐教坊曲。《樂章集》入“雙調”。《樂府雜錄》:“《雨霖鈴》,明皇自西蜀返,樂人張野狐所制。”《碧雞漫志》卷五引《明皇雜錄》及《楊妃外傳》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旬,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時梨園弟子惟張野狐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于世。”《漫志》又稱:“今雙調《雨淋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一百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韻,例用入聲部韻。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聲。
雨霖鈴(龍譜) 格律一 定格 柳永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方留戀處 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
平平平仄韻仄平平仄句仄仄平仄韻平平仄仄平仄句平平仄仄句平平平仄韻仄仄平平仄仄句仄平仄平仄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