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魯迅的四字詞語
形容魯迅的四字詞語:清廉正直、批判精神、卓爾不群、獨具匠心、思想深邃、銳利敏感、文筆犀利、獨立思考、反抗精神、真摯坦率、耿直直言、深刻透徹、不屈不撓、敏銳洞察、峻厲毒辣、堅定不移、充滿激情、飽含哲理、嚴謹認真、獨樹一幟。
形容魯迅的四字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孤獨者 | 孤獨者 (魯迅創作短篇小說)《孤獨者》是近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于1926年,后收錄于小說集《彷徨》中。 該小說講述主人公魏連殳是一個獨具個性的現代知識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親手造就的“獨頭繭”中品味孤獨,最終以“自戕式”的“復仇”向社會作絕望的反抗。 魯迅通過這個故事表明,中國還遠不具備讓青年人作為自由個體可獨立生存,運用其天賦,服務于社會的社會環境。 |
未名社 | 未名社 未名社現代文學團體。1925年8月成立于北京。由魯迅發起,成員為魯迅、韋素園、韋叢蕪、李霽野、臺靜農、曹靖華6人。后王菁士、李何林曾一度參加過該社工作。 “未名”,是“還未想定名目”的意思。其時魯迅正為北京北新書局編輯專收譯文的《未名叢刊》 ,遂以“未名”為社名,叢刊改歸該社發行。后該社又編輯出版《未名新集》 ,專收社員創作。 |
夢寐以求 | 夢寐以求【解釋】寐:睡著。做夢的時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著。【出處】《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示例】這一切,也正是魯迅所~并終生為之奮斗的! ◎茅盾《聯系實際,學習魯迅》【近義詞】朝思暮想【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形容有著強烈的愿望 |
瑣記 | 瑣記 (瑣記)《瑣記》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一書中第八篇文章,作者是魯迅先生。 作品介紹了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
夢寐以求 | 【解釋】寐:睡著。做夢的時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著。【出處】《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示例】這一切,也正是魯迅所~并終生為之奮斗的! ◎茅盾《聯系實際,學習魯迅》【近義詞】朝思暮想【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形容有著強烈的愿望 |
瑣記 | 瑣記 (瑣記)《瑣記》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一書中第八篇文章,作者是魯迅先生。 作品介紹了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
中國小說史略 | 中國小說史略 (中國小說史略)《中國小說史略》是由現代文學家魯迅著作的第一部系統地論述中國小說發展史的專著。這部專著從遠古神話傳說講起,至清末譴責小說為止,完整地論述了中國小說的起源和演變,精當地評價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說作家和作品,深刻地分析了前后期小說之間的內在聯系。 作者在論述中國小說的發展演變時,不僅從文學本身尋找其進行的線索,而且特別注意把小說這種文學現象放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之下,從當時的政治經濟條件以及社會風氣、學術思想等對小說的影響來進行分析,并從其相互關系、作用與反作用的角度,闡明了中國小說發展的規律。其見解精辟,材料豐富、線索明朗而清晰,給中國小說的歷史發展作了言簡意賅的總結。專著取材詳實,分析精當,結構謹嚴,脈絡清楚,內容豐富,填補了小說研究史上的空白。 |
風云變幻 | 風云變幻【解釋】象風云那樣變化不定。比喻時局變化迅速,動向難以預料。【出處】南朝·梁·庾信《入彭城館》詩:“年代殊之民俗,風云更盛衰。”【示例】然而那么~的事,恐怕世界上是不多有的,我沒有料到,未曾描寫,可見我還不很有“毒筆”。 ◎魯迅《三閑集·通信》【近義詞】風云突變、云譎風詭【反義詞】一成不變【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自然及局勢的變化 |
華屋丘墟 | 華屋丘墟【解釋】壯麗的建筑化為土丘。比喻興亡盛衰的迅速。【出處】三國·魏·曹植《箜篌引》:“生在華屋處,零落歸山丘。”【示例】這個艷傳,那個步韻,比對于~,生民涂炭之慘的大事情還起勁。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 |
風雲變幻 | 【解釋】象風云那樣變化不定。比喻時局變化迅速,動向難以預料。【出處】南朝·梁·庾信《入彭城館》詩:“年代殊之民俗,風云更盛衰。”【示例】然而那么~的事,恐怕世界上是不多有的,我沒有料到,未曾描寫,可見我還不很有“毒筆”。 ◎魯迅《三閑集·通信》【近義詞】風云突變、云譎風詭【反義詞】一成不變【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自然及局勢的變化 |
華屋丘墟 | 【解釋】壯麗的建筑化為土丘。比喻興亡盛衰的迅速。【出處】三國·魏·曹植《箜篌引》:“生在華屋處,零落歸山丘。”【示例】這個艷傳,那個步韻,比對于~,生民涂炭之慘的大事情還起勁。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 |
草窠 | 草窠 草窠,漢語詞匯,出自魯迅《祝福》,解釋為草叢 |
沉默 | 沉默 (遠藤周作著長篇小說)《沉默》是日本作家遠藤周作所著的長篇小說。該小說講述在江戶幕府禁教的時代背景下,一名葡萄牙傳教士羅德里哥不遠萬里到日本傳教,其間所發生的暴力、恐懼、人性黑暗,以及與此有關的種種苦難和悲慘。在傳教與尋訪的過程中,羅德里哥經歷了信仰與反叛、圣職與背德、強權與卑微、受難與恐怖、堅貞與隱忍、掙扎與超脫等兩難情境, 逼迫著他對基督的信仰進入現實的思索。 1966年(昭和41年),《沉默》獲第二屆谷崎潤一郎長篇小說獎,并被評為該年度的杰出文學作品。 沉默 (漢語詞語)chén mò 作名詞;動詞;形容詞。 (1) 默默的,一言不發,沉寂的,不說話的。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紀念劉和珍君》 (2) ∶不愛交談的 |
沉勇 | 沉勇 沉勇( chényǒng)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沉著而勇敢。出自魯迅《紀念劉和珍君》。 |
崇洋媚外 | 崇洋媚外【解釋】洋:西洋,指西方國家;媚:諂媚。崇拜西方一切,諂媚外國人。指喪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結外國人。【出處】茅盾《向魯迅學習》:“那時清王朝以及當權的洋務派崇洋媚外,出賣國家主權。”【近義詞】卑躬屈膝、賣國求榮【反義詞】剛直不阿、高風亮節【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形容人沒有民族自尊心 |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又名《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說經話本。作者不詳。世多以為宋刊,魯迅認為作者或為元人。全書三卷,17段。敘述唐玄奘取經故事,其中猴行者為主要人物(原本描寫唐僧取經故事中都是以唐僧為主人公,而在這本話本中則改為猴行者——孫悟空的原型)他為扶助三藏法師大顯神通。但情節比較簡單,無豬八戒形象,有降伏深沙神的描寫(可能為沙僧原型)略具明代小說《西游記》的雛形。 |
大伯 | 大伯 大伯,常見的主要有兩種意思:一種指大哥,而另一種是指尊稱年長的男人。*注:兒子稱爸爸的哥哥為大伯。 大伯dà bó,詞語解釋為老年男子或父親的長兄。在魯迅的《吶喊·故鄉》中:“大伯!我們什么時候回來?”這里的大伯指父親的長兄。 |
滴水不羼 | 滴水不羼【解釋】形容十分純正。【出處】魯迅《朝花夕拾·無常》:“對付別人要滴水不羼的公理,對自己總還不如雖在陰司里也還能夠尋到一點私情。” |
斗亂 | 斗亂 飛騰雜亂.斗,通"抖”.出自魯迅的<<藤野先生>>. |
沸反盈天 | 沸反盈天【解釋】沸:滾翻;盈:充滿。聲音象水開鍋一樣沸騰翻滾,充滿了空間。形容人聲喧鬧,亂成一片。【出處】清·李寶嘉《中國現在記》:“剛剛到門,聽見里面哭的沸反盈天。”【示例】你自己薦她來,又合伙劫她去,鬧得~的,大家看了成個什么樣子? ◎魯迅《彷徨·祝福》【近義詞】人聲鼎沸、蜩螗沸羹【反義詞】鴉雀無聲、萬籟俱寂【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補語;用于書面語 |
改變 | 改變 (漢語詞語)(1) 事物相對產生差別: 你不可能根本改變人的本性 然而這一回,她的境遇卻~得非常大。——魯迅《祝福》 (2) 改換;更動: ~供電線路 室內布置改變一下,給人一種新鮮舒適感。 (3)是對現狀的不滿,在當下通過學習做出調整和變化,使在未來實現想要的結果。 |
胡說八道 | 胡說八道【解釋】沒有根據或沒有道理地瞎說。【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龍門遠禪師法嗣》:“祕魔巖主擎個義兒,胡說亂道,遂將一摑成齏粉,散在十方世界。”【示例】為了造語驚人,對仗工穩起見,有些文豪們簡直不恤~的。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近義詞】胡言亂語、信口開河、胡說亂道【反義詞】有憑有據、言之有據【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形容說話沒根據 |
齊東野語 | 齊東野語【解釋】齊東:齊國的東部;野語:鄉下人的話。孟子蔑視農民,認為他們說的話沒有根據,聽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沒有根據的話。【出處】《孟子·萬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示例】聽說明的方孝孺,就被永樂皇帝滅十族,其一是“師”,但也許是~,我沒有考查過這事的真偽。 ◎魯迅《兩地書》二六【近義詞】道聽途說【語法】偏正式;作賓語;比喻荒唐而沒有根據的話 |
金針度人 | 金針度人【解釋】金針:比喻秘法,訣竅;度:通“渡”,越過,引伸為傳授。把高明的方法傳授給別人。【出處】金·元好問《論詩》詩:“鴛鴦繡出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示例】用筆之活可作~。 ◎魯迅《集外集拾遺·懷舊》【近義詞】誨人不倦【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把高超的技藝傳授給別人 |
滿門抄斬 | 滿門抄斬 滿門抄斬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mǎnmén chāozhǎn,意思是抄沒財產,殺戮全家。出自魯迅《吶喊·阿Q正傳》“出于看你抓進縣里去殺頭,——滿門抄斬,——嚓!嚓!嚓!——” |
判若鴻溝 | 判若鴻溝【解釋】判:區別;鴻溝:古代運河,在今河南省,秦末是楚漢分界的一條河,比喻事物的界線。形容界限很清楚,區別很明顯。【出處】《史記·高祖本紀》:“項羽恐,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示例】從此之后,中國文壇新舊的界限,~。 ◎魯迅《偽自由書·后記》【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形容界限很清楚,區別很明顯 |
牽強附會 | 牽強附會【解釋】把本來沒有某種意義的事物硬說成有某種意義。也指把不相關聯的事物牽拉在一起,混為一談。【出處】魯迅《墳·人之歷史》:“揣古希臘哲人,似不無微知此意者,而厥后則牽強附會之說大行。”【近義詞】穿鑿附會、生拉硬扯【反義詞】合情合理、順理成章【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
若即若離 | 若即若離【解釋】若:好像;即:接近。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①形容對人保持一定距離。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后生在后邊跟隨,若即若離,并不言語。”【示例】他的書雖然和《了凡綱鑒》也有些相合,但大段又很不相同,~,令人不知道講起來應該怎樣拉在一處。 ◎魯迅《彷徨·高老夫子》【近義詞】敬而遠之、貌合神離【反義詞】親密無間、親如骨肉【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態度不明朗 |
心安理得 | 心安理得【解釋】得:適合。自以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示例】到后來忘卻了真,相信了謊,也就~,天趣盎然了起來。(魯迅《病后雜談》)【近義詞】問心無愧【反義詞】忐忑不安、問心有愧【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
音容笑貌 | 音容笑貌【解釋】談笑時的容貌和神態。用以懷念故人的聲音容貌和神情。【出處】《孟子·離婁上》:“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示例】所以直到現在,先生的~,還在目前,而所講的《說文解字》卻一句也不記得了。(魯迅《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含褒義 |
趙太爺 | 趙太爺 魯迅 在《阿Q正傳》中所塑造的一個地主劣紳的典型。虛擬人物 |
白厲厲 | 白厲厲 【釋義】:1. 很白,多形容兇狠的野獸的牙齒的光澤。如:他們的牙齒,全是白厲厲的排著,這就是吃人的家伙。——魯迅《狂人日記》。 |
白日升天 | 白日升天【解釋】原是道教指白晝升天成為神仙。后比喻一下子富貴起來。【出處】漢·應劭《風俗通·正失》:“俗說淮南王安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鴻寶苑祕》枕中之書,鑄成黃白,白日升天。”【示例】遂去,悉度其妻妾,于是“金氏門中兩代~。” ◎魯迅《中國文學史略》第二十六篇【近義詞】白日上升【語法】偏正式;作謂語;指修道成仙 |
背道而馳 | 背道而馳【解釋】背:背向;道:道路;馳: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出處】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與背馳于道者,其去彌遠。”【示例】道學先生于是乎從而禁之,雖然很象~,其實倒是心心相印。 ◎魯迅《墳·從胡須說到牙齒》【近義詞】南轅北轍、適得其反、北轅適楚【反義詞】如出一轍、并駕齊驅【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形容越跑越遠,永遠達不到目的 |
蔽聰塞明 | 蔽聰塞明【解釋】蔽:遮;聰:聽覺靈敏;明:看得清楚。掩住耳朵,擋住眼睛。比喻對客觀事物不聞不問。【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二、是對于現實要‘蔽聰塞明’,麻木冷靜,不受感觸,先由努力,后成自然。”【近義詞】不聞不問、蔽明塞聰【反義詞】耳聰目明【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
不屑置辯 | 不屑置辯 認為不值得爭辯 〖解釋〗1.不屑:不值得,表示輕視態度; 2. 沒有什么可以爭辯的 出處 魯迅《孔乙己》:“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 |
獨具只眼 | 獨具只眼【解釋】具有獨到的眼光和見解。形容眼光敏銳,能看到別人不易發現的事物。【出處】宋·楊萬里《送彭元忠縣丞北歸》詩:“近來別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關。”【示例】這篇大文,除用戚施先生的話,贊為“~”之外,是不能有第二句的。 ◎魯迅《準風月談·后記》【近義詞】見微知著、明察秋毫【反義詞】一無所長、愚昧無知【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形容眼光敏銳 |
翻然悔悟 | 翻然悔悟【解釋】悔:悔恨;悟:覺悟。很快地醒悟過來。形容轉變得很快。指思想完全轉變,徹底醒悟。【出處】唐·韓愈《與陳給事書》:“今則釋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來之不繼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示例】雖始行不端,而能~,改弦易轍,以善其修,斯其意固可嘉,而其功誠不可泯。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元明傳來之講史(下)》【近義詞】翻然悔改【反義詞】執迷不悟、死不改悔【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犯重大錯誤的人 |
反戈一擊 | 反戈一擊【解釋】掉轉武器向自己原來所屬的陣營進行攻擊。【出處】《尚書·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七回:“吾與楊將軍反戈擊之。但看火起為號,溫侯以兵相應可也。”【示例】又因為從舊壘中來,情形看得較為分明,~,易制強敵的死命。 ◎魯迅《墳·寫在〈墳〉后面》【近義詞】恩將仇報、以義割恩【反義詞】同惡相濟、朋比為奸【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分句;含貶義 |
怪訝 | 怪訝 怪訝,指感到奇怪而驚訝;詫異。如:魯迅《祝福》:“從活得有趣的人們看來,恐怕要怪訝她何以還要存在。” |
今是昨非 | 今是昨非【解釋】現在是對的,過去是錯的。指認識過去的錯誤。【出處】晉·陶潛《歸去來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示例】但我們究竟還有一點記憶,回想起來,怎樣的“~”呵,怎樣的“口是心非”呵,怎樣的“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呵。(魯迅《導師》【近義詞】今非昔比、今是昔非【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分句;形容人悔恨以前的錯誤 |
舉不勝舉 | 舉不勝舉【解釋】勝:盡。列舉也列舉不完。形容數量很多。【出處】魯迅《偽自由書·后記》引谷春帆《談“文人先行”》:“公開告密,賣友求榮,賣身投靠的勾當,舉不勝舉。”【近義詞】不勝枚舉、數不勝數、不計其數【反義詞】寥寥無幾、屈指可數【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形容很多 |
舉不勝舉 | 【解釋】勝:盡。列舉也列舉不完。形容數量很多。【出處】魯迅《偽自由書·后記》引谷春帆《談“文人先行”》:“公開告密,賣友求榮,賣身投靠的勾當,舉不勝舉。”【近義詞】不勝枚舉、數不勝數、不計其數【反義詞】寥寥無幾、屈指可數【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形容很多 |
崚嶒 | 崚嶒 南朝 梁 沈約 《鐘山詩應西陽王教》:“郁律構丹巘,崚嶒起青嶂,勢隨九疑高,氣與三山壯。” 唐 陳子昂 《送魏兵曹使雟州》詩:“勿以王陽嘆,邛道畏崚嶒。”按,漢王陽,曾行經邛郲九折坂,嘆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事見《漢書·王尊傳》。 明 徐復祚 《投梭記·忠告》:“只見燕臺高聳,虎觀嶙峋,麟閣崚嶒。”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五回:“其地樹木叢雜,山石崚嶒,有數處車不可行,必當解驂不走。” 《紅樓夢》第十七回:“往前一坐,見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獸。”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其在文章,則寫山曰崚嶒嵯峨。” |
里通外國 | 里通外國【解釋】暗中勾結外國,陰謀叛國。【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之余》:“大則指為‘里通外國’,就是現在之所謂‘漢奸’。”【近義詞】賣國求榮、里應外合【反義詞】大義滅親、大義凜然【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暗中勾結外國 |
漏洞百出 | 漏洞百出【解釋】百:極言其多。有很多漏洞。形容文章、說話或辦事,破綻很多。【出處】魯迅《病后雜談之余》:“留心研究起來,那就漏洞百出。”【近義詞】破綻百出、自相矛盾【反義詞】滴水不漏、天衣無縫【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
美其名曰 | 美其名曰 是個中性成語,出自魯迅《藤野先生》:美其名曰“龍舌蘭”。意思是我們把一件事或者一個物件叫上一個好名字,可以用于褒義也常常用于貶義。 美其名曰也可作美名其曰,但只有美其名曰是成語。 |
明喻 | 明喻 明喻(Simile),是常用as或like等詞將具有某種共同特征的兩種不同事物連接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明喻的表達方法是:"A像B"。 以兩件基本上不相同的事物作比喻的修辭手段。比喻的一種,明顯地用另外的事物來比擬某事物,表示兩者之間的相似關系。常用“如”、“像”、“似”、“好像”、“像…似的”、“如同”、“好比”等比喻詞。如:魯迅的雜文像匕首、投槍一樣,刺向敵人的心臟。 |
貧嘴薄舌 | 貧嘴薄舌【解釋】指話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厭惡。【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五回:“什么詼諧!不過是貧嘴賤舌的討人厭罷了!”【示例】恐怕大抵要以為這是作者~,隨意捏造,以挖苦他所不滿的人們的罷。 ◎魯迅《花邊文學·奇怪》【近義詞】嘮嘮叨叨、貧嘴賤舌、能說會道【反義詞】沉默寡言【語法】聯合式;作定語、賓語;含貶義 |
孺子牛 | 孺子牛 (漢語詞語)“孺子牛”出自《左傳·哀公六年》中記載的一個典故,原意是表示父母對子女的過分疼愛。后來現代偉大文學家魯迅《自嘲》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華,人們用“孺子牛”來比喻心甘情愿為人民大眾服務,無私奉獻的人。 |
松爽 | 松爽 松爽(松爽) 松爽 sōngshuǎng(1) [comfortable] 舒適痛快,輕松愉快;洗完澡,他覺得很松爽(2) 也作松松爽爽宏兒聽得這話,便來招水生,水生卻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魯迅《故 |
蔽聰塞明 | 【解釋】蔽:遮;聰:聽覺靈敏;明:看得清楚。掩住耳朵,擋住眼睛。比喻對客觀事物不聞不問。【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二、是對于現實要‘蔽聰塞明’,麻木冷靜,不受感觸,先由努力,后成自然。”【近義詞】不聞不問、蔽明塞聰【反義詞】耳聰目明【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又名《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說經話本。作者不詳。世多以為宋刊,魯迅認為作者或為元人。全書三卷,17段。敘述唐玄奘取經故事,其中猴行者為主要人物(原本描寫唐僧取經故事中都是以唐僧為主人公,而在這本話本中則改為猴行者——孫悟空的原型)他為扶助三藏法師大顯神通。但情節比較簡單,無豬八戒形象,有降伏深沙神的描寫(可能為沙僧原型)略具明代小說《西游記》的雛形。 |
阿其所好 | 阿其所好【解釋】阿:曲從;其:他的;好:愛好。指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愛好。【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示例】吾何能~為?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近義詞】投其所好【反義詞】不卑不亢【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含貶義,形容阿諛討好 |
反戈一擊 | 【解釋】掉轉武器向自己原來所屬的陣營進行攻擊。【出處】《尚書·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七回:“吾與楊將軍反戈擊之。但看火起為號,溫侯以兵相應可也。”【示例】又因為從舊壘中來,情形看得較為分明,~,易制強敵的死命。 ◎魯迅《墳·寫在〈墳〉后面》【近義詞】恩將仇報、以義割恩【反義詞】同惡相濟、朋比為奸【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分句;含貶義 |
胡說八道 | 【解釋】沒有根據或沒有道理地瞎說。【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龍門遠禪師法嗣》:“秘魔巖主擎個義兒,胡說亂道,遂將一摑成齏粉,散在十方世界。”【示例】為了造語驚人,對仗工穩起見,有些文豪們簡直不恤~的。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近義詞】胡言亂語、信口開河、胡說亂道【反義詞】有憑有據、言之有據【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形容說話沒根據 |
屢見不鮮 | 屢見不鮮【解釋】屢:多次;鮮:新鮮,新奇。常常見到,并不新奇。【出處】《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一歲中往來過他客,率不過再三過,數見不鮮,天久慁公為也。”【示例】搜身的糾葛,在香港~。 ◎魯迅《而已集·略談香港》【近義詞】司空見慣、數見不鮮【反義詞】少見多怪、物以稀為貴【語法】復句式;作謂語、定語;指多次見到,并不新奇 |
改變 | 改變 (漢語詞語)(1) 事物相對產生差別: 你不可能根本改變人的本性 然而這一回,她的境遇卻~得非常大。——魯迅《祝福》 (2) 改換;更動: ~供電線路 室內布置改變一下,給人一種新鮮舒適感。 (3)是對現狀的不滿,在當下通過學習做出調整和變化,使在未來實現想要的結果。 |
胡説八道 | 【解釋】沒有根據或沒有道理地瞎說。【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龍門遠禪師法嗣》:“秘魔巖主擎個義兒,胡說亂道,遂將一摑成齏粉,散在十方世界。”【示例】為了造語驚人,對仗工穩起見,有些文豪們簡直不恤~的。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近義詞】胡言亂語、信口開河、胡說亂道【反義詞】有憑有據、言之有據【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形容說話沒根據 |
金針度人 | 【解釋】金針:比喻秘法,訣竅;度:通“渡”,越過,引伸為傳授。把高明的方法傳授給別人。【出處】金·元好問《論詩》詩:“鴛鴦繡出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示例】用筆之活可作~。 ◎魯迅《集外集拾遺·懷舊》【近義詞】誨人不倦【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把高超的技藝傳授給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