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如泰山的反義詞
安如泰山的反義詞有:不可終日,不絕如線,不絕如縷,九死一生,事危累卵,兵臨城下,危在旦夕,危如朝露,危若朝露,土崩瓦解,岌岌可危,生死存亡,安如泰山[ān rú tài shān]的解釋:安:安穩;泰山:我國著名的高山;在山東省。像泰山一樣穩固;形容事物十分穩固;不可動搖。出自:西漢 枚乘《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安如泰山的反義詞詳解
- 1 不可終日
- 拼音:
- bù kě zhōng rì
- 解釋:
- 終日:從早到晚;整天。一天都過不下去。形容局勢危急或心中惶恐不安。
- 出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表記》:“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終日。”
- 2 不絕如線
- 拼音:
- bù jué rú xian
- 解釋:
- 絕:斷。形容局勢危急,像差點要斷掉的線一樣;也形容聲音思緒微弱
- 出處:
- 《公羊傳 僖公四年》:“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何休注:“線,縫帛縷,以喻微也。”
- 3 不絕如縷
- 拼音:
- bù jué rú lǚ
- 解釋:
- 絕:斷;縷:細線。似斷未斷;像只有一根細絲維系著。比喻情勢危急。后也比喻技藝等方面繼承人稀少;也形容聲音微弱;但未中斷。原作“不絕若線”。
- 出處:
- 宋 蘇軾《前赤壁賦》:“馀音裊裊,不絕如縷。”
- 4 九死一生
- 拼音:
- jiǔ sǐ yī shēng
- 解釋:
- 九:表示次數或多數。形容多次經歷生死危險而幸存。比喻情況極其危險。
- 出處:
- 戰國 楚 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唐 劉良注:“雖九死無一生,未足悔恨。”
- 5 事危累卵
- 拼音:
- shì wēi lèi luǎn
- 解釋:
- 事情危險得像堆起來的蛋一樣。形容形勢極端危險。
- 出處: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十過》:“故曹小國也,而迫于晉楚之間,其君之危,猶累卵也。”
- 6 兵臨城下
- 拼音:
- bīng lín chéng xià
- 解釋:
- 臨:來臨。軍隊已來到城墻下面。比喻遭到圍困。
- 出處:
- 元 無名氏《馬陵道》:“有一日兵臨城下,將至濠邊。”
- 7 危在旦夕
- 拼音:
- wēi zài dàn xī
- 解釋:
- 形容危險就在眼前。旦夕:早晨和晚上;指很短時間之內。
- 出處: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太史慈傳》:“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
- 8 危如朝露
- 拼音:
- wēi rú zhāo lù
- 解釋:
- 危險得象清早的露水,太陽一出就會消失。比喻處境極危險。
- 出處:
- 《史記·商君列傳》:“君之危若朝露,尚將延年益壽乎。”
- 9 危若朝露
- 拼音:
- wēi ruò zhāo lù
- 解釋:
- 危險得像清早的露水一樣容易消失。比喻面臨死亡。
- 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商君列傳》:“君之危若朝露,尚將欲延年益壽乎!”
- 10 土崩瓦解
- 拼音:
- tǔ bēng wǎ jiě
- 解釋:
- 像土塊散開;瓦片破碎一樣。形容徹底崩潰;不可收拾。
- 出處:
- 東漢 班固《秦紀論》:“秦之積弱,天下土崩瓦解。”
- 11 岌岌可危
- 拼音:
- jí jí kě wēi
- 解釋:
- 岌岌:十分危險;快要傾覆或滅亡。形容形勢極其危險。
- 出處: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
- 12 生死存亡
- 拼音:
- shēng sǐ cún wáng
- 解釋:
- 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勢或斗爭的發展已到最后關頭。
- 出處:
- 五代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我婿離家不歸,數歲蔑有音耗,生死存亡,弗可知也。”
安如泰山的近義詞
“安如泰山”單字解釋
* 安如泰山的反義詞有:不可終日,不絕如線,不絕如縷,九死一生,事危累卵,兵臨城下,危在旦夕,危如朝露,危若朝露,土崩瓦解,岌岌可危,生死存亡,安如泰山[ān rú tài shān]的解釋:安:安穩;泰山:我國著名的高山;在山東省。像泰山一樣穩固;形容事物十分穩固;不可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