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氣和的反義詞
心平氣和的反義詞有:七竅生煙,不平則鳴,喪心病狂,其勢洶洶,叱咤風云,喜怒哀樂,坐立不安,聲嘶力竭,大發雷霆,大吃一驚,心粗氣浮,忿然作色,怒不可遏,怨氣沖天,惱羞成怒,憤憤不平,暴跳如雷,殺氣騰騰,氣沖斗牛,氣勢洶洶,氣喘吁吁,氣急敗喪,氣急敗壞,氣急雷霆,氣焰囂張,火冒三丈,病狂喪心,心平氣和[xīn píng qì hé]的解釋:心情平靜;態度溫和。指不急躁;不生氣。出自:宋 程頤《明道先生行狀》:“先生每與論事,心平氣和。”
心平氣和的反義詞詳解
- 1 七竅生煙
- 拼音:
- qī qiào shēng yān
- 解釋:
- 七竅:指兩耳、兩眼、兩鼻孔和口。形容氣憤至極;好像眼耳口鼻都要冒出火來。
- 出處: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78回:“忽聞此言,嚇得三尺神散,七竅生煙。”
- 2 不平則鳴
- 拼音:
- bù píng zé míng
- 解釋:
- 鳴:發出聲音;指有所抒發或表示。事物不平靜就會發出響聲。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就會發出不滿的呼聲和反抗。
- 出處:
- 唐 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 3 喪心病狂
- 拼音:
- sàng xīn bìng kuáng
- 解釋:
- 喪:喪失;失去;心:指理智;狂:瘋狂。喪失理智;像發了瘋一樣。形容言行昏亂或兇殘到了極點。
- 出處:
- 《宋史 范如圭傳》:“如圭獨以書責檜以曲學倍師,忘仇辱國之罪,且曰:‘公不喪心病狂,奈何為此?必遺臭萬世矣。’”
- 4 其勢洶洶
- 拼音:
- qí shì xiōng xiōng
- 解釋:
- 其:他的;洶洶:來勢浩大。形容來勢盛大兇猛的樣子。
- 出處:
- 《荀子 天論》:“君子不為小人之洶洶也輟行。”
- 5 叱咤風云
- 拼音:
- chì zhà fēng yún
- 解釋:
- 叱咤:發怒吆喝。一聲怒喝;可使風云變色。形容聲勢威力極大;可以左右整個局勢。
- 出處:
- 《晉書 乞伏熾磐載記論》:“熾磐叱咤風云,見機而動。”
- 6 喜怒哀樂
- 拼音:
- xǐ nù āi lè
- 解釋:
- 形容人感情上幾種不同的表現。
- 出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7 坐立不安
- 拼音:
- zuò lì bù ān
- 解釋:
- 坐著站著都不安寧。形容煩躁、緊張的樣子。
- 出處: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37回:“今日天使李俊在家,坐立不安。”
- 8 聲嘶力竭
- 拼音:
- shēng sī lì jié
- 解釋:
- 嘶:啞;竭:盡。嗓子喊啞;氣力用盡。形容竭力呼喊。
- 出處:
- 《晚清文學鈔 轟天雷》:“北山大哭,哭得聲啞力竭,倒是嫂嫂勸住了。”
- 9 大發雷霆
- 拼音:
- dà fā léi tíng
- 解釋:
- 霆:暴雷;雷霆:震耳的雷聲。形容大發脾氣;高聲怒斥別人。
- 出處: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5卷:“陳秀才大發雷霆。”
- 10 大吃一驚
- 拼音:
- dà chī yī jīng
- 解釋:
- 形容非常吃驚。
- 出處: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8卷:“則一張那員外大吃一驚,回身便走,來到后邊,望后倒了。”
- 11 心粗氣浮
- 拼音:
- xīn cū qì fú
- 解釋:
- 形容人不細心,不沉著。
- 出處: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0回:“畢竟當武官的心粗氣浮,也不管跟前有人沒有。”
- 12 忿然作色
- 拼音:
- fèn rán zuò sè
- 解釋:
- 因忿怒而變了臉色。
- 出處:
- 孫臏《孫臏兵法 威王問》:“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日其急則也。”
- 13 怒不可遏
- 拼音:
- nù bù kě è
- 解釋:
- 遏;止住。憤怒得難以抑制。
- 出處: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7回:“卻說賈大少爺正在自己動手掀王師爺的鋪蓋,被王師爺回來從門縫里瞧見了,頓時氣憤填膺,怒不可遏。”
- 14 怨氣沖天
- 拼音:
- yuàn qì chōng tiān
- 解釋:
- 怨恨之氣沖到天空。形容怨憤情緒極大。
- 出處:
- 明 無名氏《精忠記 應真》:“今下方黑氣沖天,我佛慧眼一觀,乃是臨安秦檜屈陷忠臣岳飛父子,幽魂不散,怨氣沖天。”
- 15 惱羞成怒
- 拼音:
- nǎo xiū chéng nù
- 解釋:
- 惱:氣惱;羞:羞臊。指由于氣惱、羞臊而大怒。
- 出處: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六回:“那撫臺見是如此,知道王協臺有心瞧他不起,一時惱羞成怒。”
- 16 憤憤不平
- 拼音:
- fèn fèn bù píng
- 解釋:
- 憤憤:像生氣的樣子。因不公平的事而憤怒或不滿。
- 出處:
- 晉 王隱《晉書 桓秘傳》:“秘亦免官,居于宛陵,每憤憤有不平之色。”
- 17 暴跳如雷
- 拼音:
- bào tiào rú léi
- 解釋:
- 暴:急躁;發怒。蹦跳發怒;好像打雷一樣猛烈。
- 出處: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嚴貢生越發惱得暴跳如雷。”
- 18 殺氣騰騰
- 拼音:
- shā qì téng téng
- 解釋:
- 殺氣:兇惡的氣勢;騰騰:氣勢旺盛的樣子。指殺伐之氣很盛;兇神惡煞的樣子。
- 出處:
- 《前漢書平話》:“戰塵郁郁,殺氣騰騰,遮籠四野、蔽塞五方。”
- 19 氣沖斗牛
- 拼音:
- qì chōng dòu niú
- 解釋:
- 牛:牽牛星。斗:北斗星。指天空。原指寶劍的光氣射入天際。后指氣勢很盛。亦作“氣沖牛斗”。
- 出處:
- 唐·崔融《詠寶劍》:“匣氣沖牛斗,山形轉轆轤。”宋·岳飛《題青泥赤壁》詩:“雄氣堂堂貫斗牛,誓將真節報君仇。”
- 20 氣勢洶洶
- 拼音:
- qì shì xiōng xiōng
- 解釋:
- 洶洶:聲勢盛大的樣子。氣勢很盛的樣子。形容氣勢兇猛。
- 出處:
- 先秦 荀況《荀子 天論》:“君子不為小人之洶洶也輟行。”
- 21 氣喘吁吁
- 拼音:
- qì chuǎn xū xū
- 解釋:
- 吁吁:喘氣的聲音。形容呼吸急促;喘氣不止。
- 出處: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李勉向一條板凳上坐下,覺得氣喘吁吁。”
- 22 氣急敗喪
- 拼音:
- qì jí bài sàng
- 解釋:
- 同“氣急敗壞”。
- 出處:
- 茅盾《子夜》十五:“桂長林臉上掛了彩,氣急敗喪地跑來。”
- 23 氣急敗壞
- 拼音:
- qì jí bài huài
- 解釋:
- 上氣不接下氣;狼狽不堪;慌張失措的樣子。形容羞怒、狼狽的樣子。
- 出處: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回:“只見數個小嘍羅氣急敗壞,走到山寨里叫道:‘苦也!苦也!’”
- 24 氣焰囂張
- 拼音:
- qì yàn xiāo zhāng
- 解釋:
- 囂張:猖獗的樣子。形容人威勢逼人;猖狂放肆。
- 出處:
- 《手術臺就是陣地》:“氣焰囂張的日寇剛到齊會鎮,就挨了當頭一棒,被我等消滅了五百多人。”
- 25 火冒三丈
- 拼音:
- huǒ mào sān zhàng
- 解釋:
- 怒火上升三丈高。形容十分憤怒。
- 出處:
-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話把他說得跳起來,火冒三丈。”
- 26 病狂喪心
- 拼音:
- bìng kuáng sàng xīn
- 解釋:
- 狂:瘋狂;喪:喪失。喪失理智,像發了瘋一樣。形容言行昏亂而荒謬
- 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01回:“今日圣駕未臨時,猶儼然上坐談兵,大言不慚,病狂喪心!”
心平氣和的近義詞
“心平氣和”單字解釋
* 心平氣和的反義詞有:七竅生煙,不平則鳴,喪心病狂,其勢洶洶,叱咤風云,喜怒哀樂,坐立不安,聲嘶力竭,大發雷霆,大吃一驚,心粗氣浮,忿然作色,怒不可遏,怨氣沖天,惱羞成怒,憤憤不平,暴跳如雷,殺氣騰騰,氣沖斗牛,氣勢洶洶,氣喘吁吁,氣急敗喪,氣急敗壞,氣急雷霆,氣焰囂張,火冒三丈,病狂喪心,心平氣和[xīn píng qì hé]的解釋:心情平靜;態度溫和。指不急躁;不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