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作者:張廷玉等《明史》簡介
中國清代官修的記述明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始纂于康熙十八年(1679),干隆四年(1739)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等在康熙時所撰《明史稿》的基礎上撰成。從順治二年(1645)開史館起歷時95年,是中國歷史上纂修時間最長的一部官修史書。共332卷,包括本紀24卷、志75卷、表13卷、列傳220卷,另有目錄4卷。該書取材于《明實錄》、《大明會典》、檔冊、邸報,以及文集、奏議、稗史、方志、傳記等有關著述和材料,由于有著名史家萬斯同等的整理和考訂,該書體例嚴謹,敘事清晰,編排得當,文字簡明,引述的資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明史》體例多有不同于前代正史或其他史書者。建文、景泰兩朝均列為本紀,不同于《明實錄》的附錄形式;《歷志》中的圖表,簡便易明,為過去所未有;《藝文志》只記述明代著述,不同于前代正史中的《藝文志》;在表的部分,較前代諸史增加了《七卿表》;另專門立有《閹黨》、《流賊》、《土司》等列傳,突出記述了明代的主要社會問題,為了解明代宦官、明代農民起義和明代民族關系,提供了比較集中、系統的材料。《明史》的記事有些過于簡略,立傳的人物也不夠完備,且多回護之處。現通行的《明史》版本是干隆四年的武英殿原刊本,1974年中華書局又據以校勘、標點出版。
《明史》章節列表
- 本紀第一 太祖一
- 本紀第二 太祖二
- 本紀第三 太祖三
- 本紀第四 恭閔帝
- 本紀第五 成祖一
- 本紀第六 成祖二
- 本紀第七 成祖三
- 本紀第八 仁宗
- 本紀第九 宣宗
- 本紀第十 英宗前紀
- 本紀第十一 景帝
- 本紀第十二 英宗后紀
- 本紀第十三 憲宗一
- 本紀第十四 憲宗二
- 本紀第十五 孝宗
- 本紀第十六 武宗
- 本紀第十七 世宗一
- 本紀第十八 世宗二
- 本紀第十九 穆宗
- 本紀第二十 神宗一
- 本紀第二十一 神宗二
-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 本紀第二十三 莊烈帝一
- 本紀第二十四 莊烈帝二
- 志第一 天文一
- 志第二 天文二
- 志第三 天文三
- 志第四 五行一(水)
- 志第五 五行二(火 木)
- 志第六 五行三(金 土)
- 志第七 歷一
- 志第八 歷二
- 志第九 歷三
- 志第十 歷四
- 志第十一 歷五
- 志第十二 歷六
- 志第十三 歷七
- 志第十四 歷八
- 志第十五 歷九
- 志第十六 地理一
- 志第十七 地理二
- 志第十八 地理三
- 志第十九 地理四
- 志第二十 地理五
-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 志第二十二 地理七
- 志第二十三 禮一(吉禮一)
- 志第二十四 禮二(吉禮二)
- 志第二十五 禮三(吉禮三)
- 志第二十六 禮四(吉禮四)
- 志第二十七 禮五(吉禮五)
- 志第二十八 禮六(吉禮六)
- 志第二十九 禮七(嘉禮一)
- 志第三十 禮八(嘉禮二)
- 志第三十一 禮九(嘉禮三)
- 志第三十二 禮十(嘉禮四 賓禮)
- 志第三十三 禮十一(軍禮)
- 志第三十四 禮十二(兇禮一)
- 志第三十五 禮十三(兇禮二)
- 志第三十六 禮十四(兇禮三)
- 志第三十七 樂一
- 志第三十八 樂二
- 志第三十九 樂三
- 志第四十 儀衛
- 志第四十一 輿服一
- 志第四十二 輿服二
- 志第四十三 輿服三
- 志第四十四 輿服四
- 志第四十五 選舉一
- 志第四十六 選舉二
- 志第四十七 選舉三
- 志第四十八 職官一
- 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
- 志第五十 職官三
- 志第五十一 職官四
- 志第五十二 職官五
- 志第五十三 食貨一
- 志第五十四 食貨二
- 志第五十五 食貨三
- 志第五十六 食貨四
- 志第五十七 食貨五
- 志第五十八 食貨六
- 志第五十九 河渠一
- 志第六十 河渠二
- 志第六十一 河渠三
- 志第六十二 河渠四
- 志第六十三 河渠五
- 志第六十四 河渠六
- 志第六十五 兵一
- 志第六十六 兵二衛所 班軍
- 志第六十七 兵三
- 志第六十八 兵四
- 志第六十九 刑法一
- 志第七十 刑法二
- 志第七十一 刑法三
- 志第七十二 藝文一
- 志第七十三 藝文二
- 志第七十四 藝文三
- 志第七十五 藝文四
- 表第一 諸王世表一
- 表第二 諸王世表二
- 表第三 諸王世表三
- 表第四 諸王世表四
- 表第五 諸王世表五
- 表第六 功臣世表一
- 表第七 功臣世表二
- 表第八 功臣世表三
- 表第九 外戚恩澤侯表
- 表第十 宰輔年表一
- 表第十一 宰輔年表二
- 表第十二 七卿年表一
- 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
- 列傳第一 后妃
- 列傳第二 后妃二
- 列傳第三
- 列傳第四 諸王
- 列傳第五 諸王二
- 列傳第六 諸王三
- 列傳第七 諸王四
- 列傳第八 諸王五
- 列傳第九
- 列傳第十 郭子興 韓林兒
- 列傳第十一 陳友諒 張士誠 方國珍 明玉珍
- 列傳第十二
- 列傳第十三 徐達 常遇春
- 列傳第十四 李文忠 鄧愈 湯和 沐英
- 列傳第十五 李善長 汪廣洋
- 列傳第十六 劉基(子璉璟) 宋濂 葉琛 章溢(子存道)
- 列傳第十七 馮勝(兄國用) 傅友德 廖永忠(趙庸) 楊璟 胡美
- 列傳第十八
- 列傳第十九
- 列傳第二十
- 列傳第二十一
- 列傳第二十二
- 列傳第二十三
- 列傳第二十四
- 列傳第二十五
- 列傳第二十六
- 列傳第二十七
- 列傳第二十八
- 列傳第二十九
- 列傳第三十
- 列傳第三十一
- 列傳第三十二 盛庸 平安 何福 顧成
- 列傳第三十三
- 列傳第三十四
- 列傳第三十五
- 列傳第三十六
- 列傳第三十七
- 列傳第三十八
- 列傳第三十九
- 列傳第四十
- 列傳第四十一
- 列傳第四十二
- 列傳第四十三
- 列傳第四十四
- 列傳第四十五
- 列傳第四十六
- 列傳第四十七
- 列傳第四十八
- 列傳第四十九
- 列傳第五十
- 列傳第五十一
- 列傳第五十二
- 列傳第五十三
- 列傳第五十四
- 列傳第五十五
- 列傳第五十六
- 列傳第五十七
- 列傳第五十八
- 列傳第五十九
- 列傳第六十
- 列傳第六十一
- 列傳第六十二
- 列傳第六十三
- 列傳第六十四
- 列傳第六十五
- 列傳第六十六
- 列傳第六十七
- 列傳第六十八
- 列傳第六十九
- 列傳第七十
- 列傳第七十一
- 列傳第七十二
- 列傳第七十三
- 列傳第七十四
- 列傳第七十五
- 列傳第七十六
- 列傳第七十七
- 列傳第七十八
- 列傳第七十九
- 列傳第八十
- 列傳第八十一
- 列傳第八十二
- 列傳第八十三 王守仁(冀元亨)
- 列傳第八十四 張璁(胡鐸) 桂萼 方獻夫 夏言
- 列傳第八十五
- 列傳第八十六
- 列傳第八十七
- 列傳第八十八
- 列傳第八十九
- 列傳第九十
- 列傳第九十一
- 列傳第九十二
- 列傳第九十三
- 列傳第九十四
- 列傳第九十五
- 列傳第九十六
- 列傳第九十七
- 列傳第九十八
- 列傳第九十九
- 列傳第一百
- 列傳第一百一
- 列傳第一百二
- 列傳第一百三
- 列傳第一百四
- 列傳第一百五
- 列傳第一百六
- 列傳第一百七
- 列傳第一百八
- 列傳第一百九
- 列傳第一百十
- 列傳第一百十一
- 列傳第一百十二
- 列傳第一百十三
- 列傳第一百十四 海瑞(何以尚) 丘橓 呂坤 郭正域
- 列傳第一百十五
- 列傳第一百十六
- 列傳第一百十七
- 列傳第一百十八
- 列傳第一百十九
- 列傳第一百二十
-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 列傳一百二十六
-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 列傳第一百三十
-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孫承宗(子鉁等)
-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 列傳第一百四十 楊嗣昌 吳甡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 列傳一百四十九
- 列傳第一百五十
-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曹文詔(弟文耀) 周遇吉 黃得功
-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 列傳第一百六十
-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何騰蛟(章曠 傅作霖) 瞿式耜(汪皞等)
-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循吏
- 列傳第一百七十 儒林一
-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儒林二
-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儒林三
-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文苑一
-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文苑二
-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文苑三
-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文苑四
-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忠義一
-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忠義二
-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忠義三
- 列傳第一百八十 忠義四
-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忠義五
-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忠義六
-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忠義七
-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孝義
-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孝義二
-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隱逸
-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
-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列女一
- 列傳第一百九十 列女二
-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列女三
-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宦官一
-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宦官二
-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閹黨
-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佞幸
-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奸臣
-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流賊
-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土司
-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四川土司
- 列傳第二百 四川土司二
- 列傳第二百一 云南土司
- 列傳第二百二 云南土司二
- 列傳第二百三 云南土司三
- 列傳第二百四 貴州土司
- 列傳第二百五 廣西土司
- 列傳第二百六 廣西土司二
- 列傳第二百七 廣西土司三
- 列傳第二百八 外國一
- 列傳第二百九 外國二
- 列傳第二百十 外國三
- 列傳第二百十一 外國四
- 列傳第二百十二 外國五
- 列傳第二百十三 外國六
- 列傳第二百十四 外國七
- 列傳第二百十五 外國八韃靼
- 列傳第二百十六 外國九瓦剌 朵顏(福余 泰寧)
- 列傳第二百十七 西域一
- 列傳第二百十八 西域二西番諸衛(西寧河州洮州岷州等番族諸衛)
- 列傳第二百十七 西域三
- 列傳第二百二十 西域四
- 附錄:張廷玉上明史表
- 明史本紀